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逆全球化”

渠慎宁,杨丹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0-24
本文是《中国工业经济》第836篇观点精粹。查阅论文原文和数据等附件,请访问《中国工业经济》网站或登陆中国知网下载。


作者:渠慎宁,杨丹辉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原文刊发:《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6期,原标题为《
制造业本地化、技术反噬与经济“逆全球化”》。




研究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后,持续了30年的全球价值链扩张势头出现了停滞现象。通过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以下简称GVC参与度)的变化可以发现,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其GVC参与度分别自2010年、2011年开始下降。其中,2015年美国GVC参与度为54.28%,降至2004年的水平,比2010年的高位值下降了7.74个百分点,“逆向”演进的特征凸显。除中美之外,同期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贸易国的GVC参与度也相继转为收缩状态。这种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演进通常被简称为“逆全球化”。长期以来,全球价值链作为国际分工的载体,是全球化的标志之一。GVC参与度下降表明经济“逆全球化”渐成事实,基于传统比较优势的全球生产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历史地看,“逆全球化”更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现象,长期而言,全球化将延续波浪式发展,但仍要高度重视当前“逆全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逆全球化”进一步演进的态势明显,对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范式、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对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持续获得全球化红利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深入分析经济“逆全球化”的影响机理,廓清“逆全球化”的深层动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央做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理论逻辑和时代背景,也为应对“逆全球化”下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收紧,倡导推动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提供了策略方向和政策思路。

研究发现


渠慎宁和杨丹辉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6期的论文《制造业本地化、技术反噬与经济“逆全球化”》,针对全球生产结构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理论框架中构建了一个包含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贸易的多国一般均衡模型,引入GVC参与度作为衡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核心指标,析出了关于“逆全球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命题,并对此给出结构性解释。研究发现:

(1)理论推演与实证结果证实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GVC参与度。作为制造业本地化的主要表现,国内最终产品本地占比是影响GVC参与度的直接因素,最终产品本地占比上升引发GVC参与度下降。而当最终产品呈现出较强的本地偏好后,中间产品本地占比上升与相对他国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也会导致经济大国GVC参与度下降。当最终产品本地偏好被强化后,增加值率提高反而会抑制GVC参与度,即发生了“技术反噬”现象。

(2)发展中国家由进口替代实现的制造业本地化会拉低GVC参与度。随着国内配套能力增强,以中国、印度、墨西哥、越南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不再局限于承接产业转移,而是凭借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日益活跃的创新活动加速进口替代,致使这些国家对中间品进口的依赖逐步下降,推动全球贸易集中度提高。然而,贸易集中度的升高将会进一步导致GVC参与度收缩。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与进口替代不仅造成自身GVC参与度的下降,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国家的GVC参与度。

(3)发达国家由新工业革命产生的“技术反噬”效应推动GVC参与度下降。在新工业革命初期,由于通用技术和主导产业快速迭代,发达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具有防止技术扩散、筑牢利基市场、占据新兴领域的内部化动机,对保守型贸易政策的诉求明显增强。在技术进步与贸易保护的相互加持下,发达国家持续调整全球生产结构,GVC参与度步入停滞下降阶段成为必然趋势。同时,新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等发达国家TFP重现快速上升之势,一些传统行业重新获得了相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优势,使其被重新布局到美国的可能性增大,有助于实现制造业回流的目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中国供应链以及全球价值链的依赖。

(4)发达国家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放大了“逆全球化”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加快经济复苏,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较长时间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锁定长期低利率,欧美日政府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以此刺激本国产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然而,这种由量化宽松投资叠加贸易保护引致的经济增长反而会拉低GVC参与度,且贸易保护程度越高,叠加作用越显著,即贸易保护借助量化宽松政策放大了“逆全球化”的影响。


研究启示


(1)近来年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不应被简单解读为一连串的偶发政治事件或者仅仅是民粹主义者的鼓噪,在这些纷繁表象的背后实则是世界实体经济正在酝酿重大变革,意味着单边主义扩散、全球化放缓的倾向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向更多领域渗透。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影响逐步释放,世界范围内以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对全球化的推动有所弱化。在此背景下,中美经贸摩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对GVC参与度下降和“逆全球化”构成了更强的推力。其中,中美经贸摩擦推高了美国的贸易保护壁垒,最终产品本地偏好程度继续上升,而新冠肺炎疫情则打乱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倒逼各国增强基于中间产品本地偏好的产业韧性,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和供应链策略从“效率优先”转向“战略优先”。此外,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军事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生产体系割裂,致使供应链更趋区域化。可以预见,后疫情时期,GVC参与度恐难以出现止降回升的趋势性拐点,“逆全球化”及其影响有可能持续深化。


(2)全球化进程出现的“波折”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制造业本地化趋势的结果,而进口替代导致的贸易集中度上升以及新工业革命下发达国家新一轮的内部化倾向恰恰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又一力证,这也正是中国作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未来一段时间,在加快迈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凭借日益完善的国内配套体系,中国进口替代的程度和效果有望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推动最终产品本地占比与中间产品本地占比继续攀升,这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进而为培育合作更加紧密的区域价值链创造条件。发达国家GVC参与度的下降态势则对中国提升供应链体系的安全性自主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应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同时,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充分发挥国内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以全球生产体系重构为契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塑造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


(3)回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螺旋式上升是规律性趋势演进的普遍特征。放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下观察,所谓“逆全球化”也许只是“前进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新工业革命初期出现的“技术反噬”效应及其对全球化的“反向”作用,可以将其归为阶段性的因素。随着新兴技术不断成熟,技术创新完全有可能回归资源全球配置动力的角色。为此,要全面、客观评判“逆全球化”及其影响,密切追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高度重视全球化逆流的动态、形成机理及其演变为长期趋势的可能性,为探索推动新型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储备议题和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论文数据公开情况:
论文附件已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公开,清单如下:
公开
数据Stata文件
程序DO文件
正文未报告部分

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
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参考文献引用范例:
[1]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22,(1):34-53.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未在杂志纸质版刊发、但在杂志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开发表的数字内容(包括数据、程序、附录文件),请务必在研究成果正文中注明:
数据(及程序等附件)来自刘守英等(2022),详见《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ciejournal.ajcass.org/附件。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工业经济》,邮发代号:82—143。2022年将为广大读者呈现更多高质量的前沿成果。诚邀您一起“畅游”学术殿堂。



推文主编:覃毅

推文编辑:杨涵淇



《中国工业经济》是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类综合性权威理论刊物,重点覆盖国民经济、产业经济、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等学科领域,专门刊发以重大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前瞻性、引领性、规范性最优秀研究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学术期刊;曾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最高层次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特别奖(2020)、第二至四届优秀期刊奖连续3届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工业经济类第一名(历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期刊(2014、2018),连续10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2021)称号,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学术期刊(历年),中国工业经济学会核心会刊。

阅读全文请访问官方网站:

http://ciejournal.ajcass.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