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城市更新型创新区的规划实践——波士顿南海港地区的经验与启示【抢先版】

李迎成 李金刚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8-28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城市更新型创新区的规划实践——波士顿南海港地区的经验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城市更新型创新区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划分的三类创新区之一,主要指位于城市旧城区、历史滨水区或旧工业区,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毗邻市中心的区位,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等优势,通过产业更新和物质空间再造实现创新型人才和企业集聚的地区。城市更新型创新区一般具有四方面特征:(1)在更新改造之前面临着环境破败、设施老化和空间组织失序等问题;(2)建设密度偏低且功能单一;(3)拥有丰富的亟待保护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元素,但也因此面临着空间零散化和破碎化的问题;(4)在更新过程中需要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问题。
 
在当前存量规划时代,创新区建设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正变得日益紧密,并推动了城市更新型创新区的规划实践。本文以波士顿南海港地区为例,梳理了该地区从旧工业区向创新区转型的发展历程,解读了过去20多年来与南海港创新区建设相关的7个规划(表1)。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该地区对于我国城市更新型创新区发展与规划的启示。
 
表1  波士顿南海港创新区相关规划梳理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波士顿南海港创新区地处中心城区和洛根国际机场之间,占地面积约为4k㎡(图1)。20世纪末期,南海港地区成为仓储区和停车场的集聚地(图2)。为发挥该地区的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波士顿政府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更新,并于2010年提出了“创新区”的建设目标,从而拉开了该地区建设城市更新型创新区的序幕。随着一批总部大楼、公共创新大楼、共享实验室和办公空间的建设(图3),该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城市更新型创新区之一。

图1  波士顿南海港地区区位及功能构成

料来源:左图源自 The Development of Boston’s Innovation District: A Case Study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 and Public Entrepreneurship,右图为作者基于谷歌地图影像绘制


图2  2000年左右的波士顿南海港区
资料来源:The Seaport Public Realm Plan

图3  2014—2021年南海港创新区空间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基于2014年和2021年南海港地区的谷歌地图影像自绘
 
相关规划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了南海港创新区的建设:(1)通过优化街区组织模式、构建开放空间体系、优化交通网络体系等措施对南海港地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整治,为南海港地区营造了一个高度开放和易于交往的街区环境(图4);(2)通过提出用地功能混合的目标和要求,明确片区用地功能类型和比例以及地块多功能混合模式设计等措施,满足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多模式融合和应变弹性需求以及创意人群弹性化生活方式的需求;(3)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历史建筑,促进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风貌协调,不仅增强了南海港地区的魅力,而且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4)通过凸显共谋共建共享的更新理念,实现了多元主体利益的协调,促进了街区多元化和包容性创新生态的形成(图5)。

图4  海角堡100英亩步行交通网络规划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Fort Point 100 Acres Open Space Concept Plan 改绘
 

图5  《海港公共领域规划》的多元主体协同编制机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 South Boston Waterfront District Municipal Harbor Plan 改绘

 

基于南海港创新区的发展和规划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国内城市更新型创新区的发展和规划。

(1)营造利于创新的空间场所环境。改造低密度、松散化的街区组织模式,构建完善的开放空间体系;整治街区道路网络体系,提升街区的可达性并营造步行友好的街区环境;保护街区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多元而富有特色的创新生态。

(2)构建多层级功能混合引导体系。在总体层面,提出用地兼容性和功能混合的要求;在组团层面,提出组团内部各类功能用地的比例和建设要求;在地块层面,提出主导和辅助功能的类型与比例要求,并提出配套设施的引导指标;在建筑层面,针对不同场景提出多元化、复合化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

(3)注重“锚”机构的创新触媒效应。“锚”机构包括“创新锚”和“活力锚”两种类型,其中“创新锚”包括孵化器、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等,“活力锚”包括商业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公园广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

(4)建立可持续的规划和管理机制。规划过程中,建立专门的规划和实施管理机构、有效的交流和反馈机制以及更新规划的评估与调整机制;在建成之后,设立专门的创新区管理机构负责场所管理、运作和创新氛围营造等工作。 UPI 
 

作者:李迎成(通信作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yingcheng.li.14@ucl.ac.uk

李金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专家点评】本文结合波士顿经验,讨论国外城市更新型创新区规划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借鉴,选题及研究内容贴合当前城市建设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延伸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多主体推动的滨水区更新——以德国科隆莱茵瑙港为例

荷兰工业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再生——鹿特丹南部岬角港区更新经验

发达国家城市更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法德日英美五国为例


编辑 | 王   枫

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