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走向城市设计继续教育:伦敦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经验与镜鉴【2019.4期·优先看】

王耀武 许霖峰 等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2000年左右,城市设计的“技能赤字”问题在英国的规划体系中备受关注。多家机构的调查研究均表明,无论是与建成环境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者还是基层从业者,都存在城市设计认知和技能方面的缺口。为此,英国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借助行政体制外“支持机构”的力量,逐步开始了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伦敦城市设计中心(UDL: Urban DesignLondon)作为这次继续教育发展大潮中的佼佼者,为伦敦城市设计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UDL是一个非营利继续教育机构,以“帮助从业者创造和维护设计精良的高品质场所”为目标,主要从事专业培训,构建行业关系网络,辅助提供设计咨询与信息分享服务(包括研究报告和资料集等,图1)。它主要面向伦敦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政府和建成环境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培训服务,但并非体制内部的辅助机关或事业单位,而是体制外的独立运营机构。因此,其服务对象也包含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其长期运作得益于“一核三驱”的组织架构设计,由政府、企业和高校先以独立板块的形式与UDL进行“点对点”的双向配合互动,再以UDL为核心,展开各主体间动态的“板块联动”。


图1  UDL近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与资料集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除了对运作架构的巧思以外,UDL在培训内容、流程和形式的安排上也独具特色。培训内容的设置注重城市设计“整体观”和“过程观”的知识建构与理解,在多样的培训主题中渗透对设计和管理双重能力的培养。培训流程严谨而连贯,利用调查评估实现了对过程的“持续改善”。培训形式丰富多元,根据培训对象在从业背景、层次和需求上的差异,采取工作坊、同行交流会、领导人简介会、疑难问题讨论会、实地考察和在线教育等多样形式。
 
基于对UDL运行情况的全面“摸底”,可从中提炼出其获得成功发展的运作经验:首先是采用“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形成“自上而下”的顶层战略输入,以及相应知识与技能的转译和输出;其次是注重培训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在传递最新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同时,透过“两横两纵”的知识结构保证培训的实际效用和效果;再次是在过程中融入调查与评估,定期面向受训学员了解培训效果,并以评估结果为据,对课程内容、培训方法和管理手段做出调整改善;最后是利用多种培训形式下蕴含的沟通平台,丰富从基础交流到价值共识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城市设计“共识观”的建立。
 
我国的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刚刚兴起,目前主要依托于各级规划管理部门以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展开,因培训周期所限,仍主要采取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以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应对为导向,针对少数关键性和通识性议题进行“散点式”的知识技能补足。伦敦城市设计中心作为一个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成长并取得佳绩的案例,可为我国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全文——


【摘要】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经过15年的发展,带动了伦敦城市设计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本文回顾了该机构产生的背景,发现技能赤字是推动伦敦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机构的运营模式、运行框架、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出了机构得以长期发展的四项运作经验,分别是政府引领、用户为先的“政用产学研”模式,兼顾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培训内容,借助调查评估以实现持续改善的过程,以及突出交流与共识的培训形式。在新常态与新需求下,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工作借鉴。


引言


1999—2003年间,英国多家机构的调查研究表明,政府公职人员在城市设计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城市特别工作组(UTF: Urban Task Force)【特别工作组是针对某一问题,由相关各部门的代表共同组成的临时性委员会,由英国当时的环境、交通及区域部(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于1998年创立,其职责是为英格兰的规划部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战略咨询】在题为《走向城市复兴》(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ce)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专业基础技能已经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这将严重影响到城市设计的质量以及项目管理和维护的标准。”报告还指出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缺少城市设计与规划方面的专业人才,并缺乏相关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培训。此后,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和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CABE: Commission for Architectur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在对城市设计技能与培训进行调查研究后再次强调:由于英国当时的从业者仍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且大多数社会科学背景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城市设计培训,所以绝大多数从业者在城市设计认知和技能水平上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另外,CABE在对地方当局的调查中还发现,只有15%的政府机构在进行规划申请审查时会聘用有城市设计背景的专业人员。英国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ARUP)在对各级议会的调查中同样指出,超过半数的议会都不设专职的城市设计师,且很少寻求外部咨询公司的服务。


为了应对技能赤字的问题,CABE在2000年成立了城市设计技能工作组【由一些关注未来建成环境的重点专业机构以及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组成,其目标是在城市设计领域推广一种多学科的培训方法,并帮助地方当局提高城市设计水平】(UDSWG : Urban Design Skills Working Group)。该组织从个人学习和机构学习两方面入手,为提高城市设计技能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在个人学习方面,继续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被提高到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机构学习方面,除了重视地方当局自身的城市设计能力以外,支持机构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认可。这些创议恰好与城市特别工作组所呼吁的“在短期推进职业培训改革,从长期加强政府与学术及专业机构间的合作”相得益彰。与此同时,前副总理办公室(ODPM: 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在城市白皮书《我们城镇的未来:走向城市复兴》(Our Towns and Cities: The Future – Delivering an Urban Renaissance)中还提议:“建立区域性的资源中心,以此协调跨专业的技能培训,传播最佳实践与创新”。


由此可见,借助支持机构的力量发展继续教育培训,成为21世纪初英国提高城市设计技能的全新着力点。


1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发展过程与成效


随着2000年以来城市设计技能赤字意识的逐渐觉醒,伦敦越来越多的支持机构从不同角度投身于城市设计的发展。在城市设计的传播和推广方面,城市设计集群(UDG: Urban Design Group)为从业者和公众了解城市设计、获取相关资讯建立了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在行业发展方面,城市研究学会(AoU: Academy of Urbanism)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城市发展,以发现、支持和宣传优秀空间场所为己任,汇集各路业内精英,将最新的实践、理念、观点和思考传递给广大的从业者;在教育与知识分享方面,场所联盟(Place Alliance)充分发挥高校联盟在科研与教育方面的优势,为提升场所品质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而在城市设计继续教育与培训方面,伦敦城市设计中心(UDL: Urban Design London,以下简称“城市设计中心”)则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从事专业培训和行业关系网络构建的非营利继续教育机构。它以“帮助从业者创造和维护设计精良的高品质场所”为目标,力图通过内容丰富的课程和活动,传播最新的政策、研究成果与最佳实践。该机构采取会员制的形式向缴纳年费的成员机构提供服务,付费机构中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免费预约并参与培训活动。城市设计中心的多数会员和首要服务对象是各级政府及建成环境相关的管理部门,包括大伦敦(Greater London)【大伦敦是英格兰下属的九大区域之一,属于一级行政区】及其所辖的伦敦城(City of London)和32个伦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的地方当局,以及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事务部(DCLG: Department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英国内阁的组成部门之一,与交通部(Department for Transport)、教育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等部门平级,其职责是为工作和生活创造高品质的场所,并制定建筑法规(building regulation)、房屋建设(house building)、购房(home buying)、规划体系(planning system)和家庭扶持(support for families)等方面的政策】和环境署(EA: Environment Agency)等国家部委。同时,它为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提供会员服务。并且,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在校学生、失业群体和社区小组成员等,城市设计中心还会给予特殊的照顾,为他们提供免费参与培训的机会。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设计中心在城市设计培训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截至2009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05年中心开设培训课程以来,伦敦的城市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中,83%的受访机构表示城市设计技能与能力均有所提高,还有近60%的受访者将其所在机构技能的提升归功于中心的培训。更令人意外的是,随着城市设计技能的逐年提升,受访机构对“城市设计存在技能缺口”的认知反而有所增强,从2005年的74%增长到2009年的90%。更有76%的受访者认为伦敦需要开展更多的城市设计培训。这些意味着城市设计中心不但在技能方面,而且在唤醒城市设计意识方面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运行组织与架构


城市设计中心的运行架构包含政府、企业和高校三大板块。其中,政府板块是主力板块,它是运行框架的核心与主体。企业板块是辅助板块,它为框架提供活动资金与技术支持。高校板块作为衍生板块,为框架提供研究证据和知识支撑。三个板块围绕城市设计中心各尽其责又相互借力,形成“一核三驱”的动力引擎(图1)。同时,每个板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又有其各自的运行特点。


图1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一核三驱”的运行框架


政府板块借助“回路”结构形成“自循环”的运作模式,即城市设计中心作为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机构,将面向未来的顶层战略分解、转译成切实可行的技能方法,再将这些技能作为必备知识和素质,通过培训的方式反哺到顶层决策机构,以帮助政府公职人员加深对愿景的理解,掌握正确、有效的执行思路与方法。这个回路结构包含三个层级,顶层是区域级的大伦敦,由大伦敦政府(GLA: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作为最高级别的行政机构代表,负责对区域内的交通、经济、警务及消防应急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中间层是地区级【英格兰按照四个等级划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区域(region)、郡(county)、地区(district)和教区(parish)。大伦敦区域下属有33个地区,即伦敦城和32个伦敦自治市】的伦敦城和32个伦敦自治市,由伦敦市委员会(London Councils)【英国大伦敦区域的地方政府协会,是一个跨党派的组织,代表伦敦城和32个伦敦自治市。其实质是一个智库和游说机构,并通过立法直接提供服务,使多个地方当局能够协调责任和资金】代表,同时联合大伦敦政府下属的伦敦交通局(TfL: Transport for London)【伦敦交通局主要负责实现市长的交通战略和承诺,并对伦敦日常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及主要道路进行运营和管理。其下设城市设计处(Urban Design Team),致力于创造安全、富有活力的街道和场所】共同对城市设计中心进行支持和管理。第三层则是以城市设计中心为原点,向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培训服务,最终形成循环回路。


企业板块采取“双向运作”的模式,既以企业作为投资方获取资金,又将企业作为消费方提供服务。在整个过程中城市设计中心充当平台的角色,它从定期更替的赞助企业中获得活动经费,开展与出资企业背景相关的课程与活动,并邀请企业中的专家到场分享经验。如英国最大的住宅开发上市企业邦瑞房地产发展股份有限公司(Barratt Developments PLC)的子公司邦瑞伦敦(Barratt London),就长期赞助与住房有关的专题活动和系列课程;城市蓝绿基础设施公司(GreenBlue Urban)同样支持着与绿色基础设施、城市景观和水敏感设计有关的培训内容。这些企业的加入,不仅从资金层面,还从技术层面支持了城市设计中心的升级与发展,更为其他企业会员提供了向成功企业学习的机会。


高校板块则利用合作的方式展开运作。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巴特莱特规划系(The 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与城市设计中心保持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它为中心的课程和活动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与研究证据,并派出大学中享誉盛名的学者前往中心分享知识,参与前沿、热点问题的研讨。同时,城市设计中心支持着由规划系创立的非营利组织“场所联盟”。该组织由英国城市设计研究的领军人物马修·卡莫纳担任主席,以“将场所品质发展成一种社会共识甚至文化”为目标,联合英国15所大学形成遍布全国的高校联盟网络。该联盟通过论坛(The Big Meet)和暑期课程等多种方式来探讨城市设计议题,开展城市设计教育。此外,联盟中的成员还会定期受邀参与城市设计中心的讲座和活动。


3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服务内容与形式


3.1  服务类型


城市设计中心为广大机构和个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培训、行业交流、设计咨询和信息分享。其中最主要的是培训,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所有成员机构的常规培训,另一种是单独为某个机构提供的私人培训。与内容丰富的常规培训相比,私人培训更具针对性,集中在“场所的特点、建筑如何适应周边环境和公共领域”三个方面。


与培训同等重要的是行业交流,即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同行间相互接触和沟通的平台,构建从业者人际关系网,以此推动行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设计中心还为各成员机构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涉及规划政策、街道设计、邻里规划等多个方面。它拥有一支多学科的专家团队,汇集了全球在建筑、公路设计、景观建筑、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众多精英。咨询采取研讨和审查(design surgeries and reviews)两种方式:审查在形式上更加正式,会根据咨询方的要求给出书面性的专家意见或建议;而研讨则不提供书面成果,形式相对非正式。


最后,城市设计中心也会进行信息分享,以培训相关的研究资料整理和成果总结为主,包括不同主题的资料集,如《房地产更新项目资料集》和《慢街道资料集》;重点项目的案例研究总结,如《更好的街道实践:从完成的项目中学习》;以及其他专题研究报告,如《伦敦住宅设计的新语汇》。此外,城市设计中心还会对最新出台的政策和规划进行解读,如新版《伦敦规划》(London Plan)。


3.2  培训内容


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内容丰富、主题多样,既有对设计能力的专项训练,也有对管理运作的具体指导,更注重对城市设计“整体观”和“全过程”的知识建构与理解。每年的课程和活动约80次,通常被组织在7~8组专题当中。并且,每年的专题会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涉及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更新、住房、街道、交通、遗产保护和开发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各专题下的系列课程是对相应主题的说明与展开,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主题进行解析和阐述。


以2017年的课程计划为例(表1),在其六组专题当中,设计基础专题(design basics)阐明了优秀设计应满足的原则和在不同类型项目中的特征。住宅项目全过程专题(getting homes built)介绍了住宅开发从概念到交付各阶段常见的问题和对策。面向增长的规划专题(planning for good growth)将重点放在伦敦的规划实践,从现实层面分析了如何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宜居间取得平衡。精明地迈向未来专题(smart approaches to place)关注城市化背景下伦敦空间格局在当前和未来的变化。健康街道(healthy streets)和交付设计精良的街道(delivering well designed streets)两个专题分别从公共健康和建成质量两方面对街道开发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表1  2017年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课程安排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内容既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又融合了多元的视角,还蕴含了多样的层次。不仅如此,这些内容在关注过程的同时重视结果,在立足当下的同时放眼未来。


3.3  培训流程


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流程严谨而完善,具有连贯和持续改善的双重特点。首先,它是一个贯穿全年的连贯过程。中心每年会平行展开多个专题系列课程,意味着当以年为单位时,每组专题下的课程会被平均分配在12个月中,每月1~2次(依据专题的课程数量,可能会有间断),形成全年持续的课程序列;而以月为单位时,每月平均6次的培训则由分属于不同专题的课程组成,又确保了每月课程主题和内容的多样性。


其次,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流程是一个持续改善的渐进过程(图2)。每个培训周期由六个环节组成。首先,城市设计中心会通过研究确定当年培训的主题。然后,开始寻求各大企业和高校的支持,通过深入的研讨和商议,针对各企业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合作方案,并通过合作获得培训所需的资金赞助和技术与智力支持。接着,中心将根据与校、企的合作方案以及之前拟定的培训主题,进一步制定详细的专题课程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形成当年的培训计划。随着培训计划的成形,城市设计中心会将全年的课程安排以电子手册的形式发布在其官方网站上,同时开放官网的预约平台,接受广大学员的课程预订。而培训课程将在网上预约结束之后正式启动,届时,与城市设计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和高校也会派出与课程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和讨论。最后,中心会在每期培训结课后对受训的机构和学员进行抽样调查,以此展开对培训课程效果的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和受访者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重要的反馈信息,调整与改善下一期的培训方案。


图2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流程


3.4  培训形式


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形式非常多样,既有室内的授课、宣讲与讨论,又有户外的实地调研与走访,还有网上的多媒体教学与自测。每种类型都各具特色,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不同层次、有不同需求的主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其具体形式包含以下六种。


(1)工作坊(workshops)作为一种最普遍的培训形式,主要面向具有一定城市设计经验和基础的从业者,其实质相当于一种“专业进阶提高班”,因此非常强调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实用性。其内容包含讲座、课堂练习、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


(2)同行交流会(network meetings)侧重于人际关系网络建构。从业者可以在交流会上结识同行,分享知识、理念和观点;也可以借此机会相互学习、沟通、寻求合作。交流会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展示和表达为主的讲座,另一种是以讨论为主的圆桌会议。


(3)领导人简介会(leaders briefings)专门为与建成环境有关的领导和政府政务委员开设。其作用是帮助领导人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政府经费状况以及重大示范项目的开展和运作情况等。


(4)疑难问题讨论会(tricky issue debates)旨在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与会者可以就设计方案和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深度的对话和讨论。同时,讨论会会邀请设计和实践方面的知名专家针对具体、复杂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和适用的解决方案。


(5)实地考察(site visits)关注伦敦的重点示范性项目和最佳实践。考察项目涉及城镇中心改造、历史保护、住宅和街道等众多类型。并且,每次的考察都会安排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如项目经理、建筑师等)进行陪同讲解,以此加深考察者对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认识与理解。


(6)在线教育(e-learn)利用互联网为会员提供了线上学习的机会。所有的在线资源和课程以幻灯片、视频等电子多媒体形式储存在城市设计中心官方网站的“学习空间”(Learning Space)当中。此时,网站提供在线的知识测试,以帮助学员了解学习的效果。


4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运作经验


4.1  “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


城市设计中心采用的“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其中,“政”代表政府引领,“用”是指以用户和实践应用为中心,“产”强调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学”代表中心自身的教学培训,而“研”是指融合高校的科研优势和成果。在教育机构中,这种模式是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继“政产学研”和“政产学研用”之后的又一次优化和调整。与前三种模式相比,“政用产学研”更强调政府的顶层统领和用户的实际应用,它将实践的地位与意义提到了市场、教学和科研的前列。


结合城市设计中心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政府引导企业和高校从“政、产、研”三个方面将发展战略和政策、市场需求与动态、科研成果及依据作为基本信息输入城市设计中心。而作为“学”的代表,中心在对信息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以服务用户和实践为核心展开教学,向广大从业者输出与顶层输入信息相匹配的实用知识与技术,帮助从业者学为所“用”。


由此,城市设计中心的“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形成了一个树型的关系结构(图3),这五个方面在自上而下的传递中相互协同配合,形成中心在运作模式上的特色和亮点。


图3  “政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关系结构


4.2  时效与实效并重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心在培训内容上的经验,集中体现在时效与实效两个方面。“时效”是指从现实问题出发,关注当下城市空间发展的热点。它会在保留部分品牌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理念与需求的变化,以及科技成果的创新,逐年对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表2),力求不断地充实、丰富培训内容的层面和视角,反映最新的政策、研究、标准和实践。


表2  2013—2017年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的培训内容安排


而“实效”是以培训实际的效用和效果为根本,以切实提高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目标,具体体现在培训内容“两横两纵”的知识结构上(图4):“两横”即立足于设计和管理两个方面,“两纵”则是指分解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


图4  培训内容的结构层级


理论层是培训内容的基础,它从认识论的层面对基本知识进行解析,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重要理论的概念与内涵,如与街道相关的链路/场所理论;关键议题(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以及重点研究对象(如街道和住房)的类型、特征、构成要素及影响。


实践层是培训内容的主体,它从方法论的层面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首先,它通过对设计原则、政策标准和法规条例的解读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其次,它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设计方面的方案设计与评估方法,管理方面的项目运作和筹资融资方法,以及技术方面的交通建模和雨水管理方法等。最后,它还从设计与管理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因此,在选题上突出与时俱进的时效性,同时又在知识结构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与管理兼顾的实效性,是城市设计中心在培训内容上的重要经验和特点。


4.3  融合调查与评估的过程


城市设计中心培训过程的经验在于它始终将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视为培训工作的重点,并在培训的过程中定期对受训学员进行调查回访,了解学员对课程内容、形式和质量的评价与建议,以此为依据对培训计划进行优化和调整。


2009年,随着培训课程逐渐步入正轨,城市设计中心委托ECOTEC研究与咨询有限公司(ECOTEC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Ltd)对其培训的成效及影响进行了评估。此次评估采取案头资料回顾结合访谈的形式,在对以往相关资料(如课程手册和评估文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面向部分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和法定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以及接受培训的从业者展开调查。


评估的内容主要涉及技能、需求和效果三个方面(表3):在技能方面,评估着眼于引发技能赤字的原因,以及在技术、管理和过程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需求方面,从业者当前迫切需要的培训类型、地方当局对于城市设计专员的需求,以及城市设计领域中非专业人员的占比及分布成为评估的重点;而在效果方面(图5),评估关注受训学员对于课程质量的满意程度、培训形式的接受程度,以及关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


表3  ECOTEC的评估内容



图5  ECOTEC对关键知识和技能的评估结果


以评估结果为依据,ECOTEC还进一步从课程内容、培训方法和管理手段等五个方面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可见,在培训过程中融入调查评估,是城市设计中心持续改善的核心动力,也是它在过程监测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经验。


4.4  交流为基、 共识为本的形式


广泛交流是城市设计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既有利于促进城市设计意识的普遍觉醒,又有利于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传播和推广。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识,从而发挥城市设计的协同、导控机制,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保障公共利益和建成环境品质不受损害。


城市设计中心在培训形式上的经验在于,它利用多种培训形式下蕴含的沟通平台,丰富了从基础交流到价值共识之间的沟通渠道,由表及里地推动了城市设计“共识观”的建立(图6)。这些沟通平台的受众与功能各不相同,具体包括以下四类:“社交分享平台”以同行交流会为载体,在不同专业间搭建起理解、互动的桥梁;“咨询研讨平台”以疑难问题讨论会为媒介,将现实问题作为从业者与专家学者之间联系的纽带;“高层对话平台”借助领导人简介会,为政府和建成环境相关部门的领导创造了对话与协商的机会;“学习提升平台”由工作坊、在线教育和实地考察三种形式共同支持,为广大基层从业人员提供了汲取名家经验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图6  支持“共识观”建立的四大沟通平台


不难看出,城市设计中心始终在利用多样化的培训之“型”来搭建多方沟通的平台之“核”。但无论其外在形式还是内部平台,都是以交流互鉴为基础,以共赢共识为目的,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动着城市设计向前发展。


5  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经验的镜鉴


5.1  我国开展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城市设计中心在体系、过程、内容和形式上的尝试与经验,兼具前瞻性和落地性,对伦敦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的规划体系无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都长期受到英国规划体系的影响,且就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现状来看,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也与英国在21世纪初时颇为相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机构方面,我国除深圳、北京、厦门等少数城市在规划管理部门设立了城市设计处以外,其他地方规划当局大多没有设立城市设计的专职管理部门和职位。城市设计专项职能部门的缺位,使得政府的各管理部门和各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平台,难以协同配合,也使得各利益主体之间失去制衡,难以达成价值共识。


其次在从业者方面,我国规划相关从业者对城市设计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存在一定的缺口。据2016年面向专业人士的“城市设计基本问题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城市设计教育,且近五成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受访者不具备城市规划的专业背景。如若从事专业工作的人员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如此,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如城管、市政等)的情况更是可见一斑。


最后在制度方面,我国于2017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为全国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框架,但目前仍缺乏立足于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地方性实施细则与技术导则,城市设计的保障制度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和落实。


不难看出,无论是机构的不断完善,还是制度的进一步健全,都需要城市设计专项人才的储备与支持。而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弥补,实则“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面向广大规划从业者开展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尤其是规划管理人员),将有利于应对我国当前的问题。


5.2  国内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的实践与现状


我国的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刚刚兴起,住建部及各省、市级的规划管理部门都相继开展了多层次的实践。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举办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题培训班”和“十三五”万名总师培训班,围绕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等专题展开了系统的培训。2017年3月住建部发布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培训计划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面向各地建设与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规划编制单位和建筑及景观设计单位技术人员自主举办“城市设计管理培训班”。目前,山东和江苏等省已响应通知要求,开展了相关培训。


此外,深圳作为城市设计探索和实践的先行者,也在继续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以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和“未来+”学院(Future + Academy)为代表。前者是由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发起成立的全国首家以“推广促进城市设计创新”为职责的政府事业机构,负责城市设计的交流推广、创新研究、招标竞赛与业务培训,其中培训主要面向政府公职人员。如2017年9月举办的“龙华区城市建设设计与提升培训班”,就以区住房与建设局、城市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以及各街道城建、城管及相关业务科室的负责人为对象,针对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培训。而后者作为促进中心的合作伙伴,是中国第一所面向城市问题,并通过设计思维和学科整合进行城市研究、教学与实践的独立运营机构,它依托促进中心在资源整合上的优势,与国内知名企业、规划设计与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著名高校展开密切合作,并于2017年正式启动了“进阶城市设计课程”,面向广大与建设和规划行业相关的从业者招生。


国内的这些实践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些许的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上,由于培训通常周期短、课时有限,所以课程安排往往只能围绕少数议题“散点式”展开,欠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建构和多专题的配合。又如,从培训内容上,课程多以理论讲解和问题分析为主,缺乏设计与管理运作方面的专项教学与指导。再如,从培训形式上,目前仍以传统面授式的课堂教学与答疑讨论为主,缺乏更广泛也更具针对性的对话与沟通。最后,从负责机构上,目前培训多由规划管理部门的直属机构主办和运作,其他独立运营机构的支持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5.3  我国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对伦敦经验的镜鉴


基于我国当前城市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和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对于伦敦城市设计中心经验的镜鉴应体现在机构、机制、内容、形式和过程五个方面。


在运营机构上,应重视支持机构在城市设计继续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鼓励有官方背景的学术机构,如国家和各地方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会,联合民间专业联盟(如上海城市设计联盟)和其他独立运营机构参与、从事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工作,并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与支持机构间的合作,逐步将继续教育的责任机构由政府管理部门,扩大到各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共非营利性机构。


在运作机制上,应发挥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并建立合作与奖励机制,从市场、管理、运营等多个层面,为城市设计继续教育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应以各地规划、建筑学会及与建成环境相关的行业协会和职业联盟为发力点,借助企业、高校及公共和私人设计研究机构在市场、科研和生产方面的原生优势,形成官方组织主导、民间团体配合下的“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用户和实践应用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促成“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发展模式。


在培训内容上,应强化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与全过程性,通过主题丰富又相互配合的系列性专题课程,帮助学员构建城市设计的整体观,了解城市设计与管理的全过程,形成全面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培训形式上,应根据学员的背景、层次和基础,设定差异化、特色化的培训形式,并应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与模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开展线上教学。同时,可以利用AR、VR等新型技术手段,提高培训的互动参与度和理解感知度,通过多样的形式促进不同专业和价值主体间的交流与共识。


在培训过程上,应制定周期较长且具有连续性的培训计划,并以“持续改善”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培训课程的定期调查与评估来监测培训的成效,并根据学员的反馈对培训课程内容与形式作出及时的调整、更新和改善,以此对培训质量提供保障。


除此以外,我国城市设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应正视区域和城市间发展建设的不均衡性,既要在开发强度大、建设更新速度快的大型城市大力推广,更要兼顾在中小型城市的普及发展。可以采用“以点带面、分区联动”的方式,在国内发达城市优先开展,再将其成果和经验向中小型城市传播输送,形成辐射全国、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设计继续教育网络。以此迎合我国在新常态下城市建设由“增量”走向“提质”的趋势性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和建成环境相关管理者、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为我国走向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和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作者:王耀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wyw68@126.com

许霖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61878134@qq.com

戴冬晖,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dai_donghui@hotmail.com


延伸阅读

英国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

百年英美城市规划教育演变与启示

城市设计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