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鑫 许丹东|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对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影响——基于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的分析

谢鑫 许丹东 中国高教研究
2024-09-04

摘 要:跨学科学位论文是推动博士生跨学科学术训练的重要抓手,但跨学科研究通常存在挑战度高、周期长的特点,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的博士生可能面临着更高的延期毕业风险。基于2022年度“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项目的研究表明:跨学科学位论文给博士生带来了较大的研究压力、需花费更多时间成本,对其延期毕业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影响的异质性方面,跨学科学位论文更可能增加自然科学、学科背景单一化博士生的延期毕业风险。据此,建议对博士生完成跨学科学位论文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通过延期后的项目资助、弹性学制,助力合理延期博士生完成高水平、长周期的跨学科研究。重点支持自然科学博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极招收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生源。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学位论文;延期毕业;学科差异;博士生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愈加普遍,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2017年博士毕业生中的延期毕业率为39.7%,2021年则达到49.4%。学界对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影响因素已有诸多研究,而学位论文选题的挑战度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博士生教育愈加重视跨学科学术训练,而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关键抓手,跨学科选题的学位论文研究可有效提升其跨学科研究能力。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 SED)显示,2001年美国博士毕业生中有24%的学位论文为跨学科研究,到2016年已增长为44.7%。随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我国涉及跨学科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数也将持续增长。然而,由于超越了传统学科设定的知识范式与制度结构,跨学科研究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跨学科研究的难度较高、研究周期较长。因此,开展跨学科选题的学位论文研究是否会增加博士生的延期毕业风险亟待学界关注。本研究将基于2022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对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为有效保障博士生的跨学科培养质量提供政策启示。

  (一)跨学科学位论文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关系

  顺利毕业是博士生完成专业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研究生社会化理论(graduate socialization framework)认为社会化包括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投入(investment)和卷入(involvement)这三个核心要素。一些研究据此框架分析了博士生在跨学科学术情境中遭遇的社会化挑战。如国外有研究指出在知识获取上,跨学科的科研学习需努力整合不同学科的语言、方法和价值观。在投入上,跨学科博士生的时间投入相比单学科情境时将成倍增加。在卷入上,跨学科博士生缺少学科共同体,而与其他学科的师生进行交流会更加复杂和费力。国内有研究对跨学科学位项目的博士生与教师进行访谈也发现,跨学科博士生需要面对高挑战性的知识获取、漫长且高风险的多重投入、危机丛生的学术身份卷入。上述挑战容易造成更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使博士生遭受延期毕业的风险。

  具体在跨学科的学位论文上,博士生需应对三方面的挑战。第一,在学习积累环节,跨学科学位论文要求博士生在本学科之外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而额外和陌生的跨学科学习可能会削弱其科研效率。第二,在研究实施环节,由于超越了传统学科划定的“安全地带”,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面临着更大的失败风险,而研究的摸索尝试和失败重来将延长其完成周期。第三,在学术评价环节,跨学科学位论文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同行,送审或答辩时的本学科专家有可能难以理解和认可学位论文中的跨学科内容,从而给出更多负面评价,导致博士生通过答辩的时间被推迟。有研究指出跨学科研究成果容易经历延迟认可(delayed recognition),犹如“睡美人”(Sleeping Beauty),在发表多年后才会被经常引用。

  综上,可提出研究假设H1: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跨学科学位论文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关联机制

  通过对传统学科的跨越与重组,跨学科研究为知识创新带来了活力。如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 Merton)所指出的,“当物理学家把注意力转向生物学时,他们创立了分子生物学领域。其贡献源于他们给新领域带来了他们原来所在领域常用的研究标准和方式,带来了新的研究风格”。科学史家劳埃德(G. Lloyd)也指出,“通过运用起初发源于其他兄弟学科乃至远亲学科中的观念、模式和方法,人们收获了创新的硕果”。但是,打破传统学科边界的跨学科研究具有更强的探索性、需整合多个不同学科,因此其难度较大、周期较长。有文献计量研究发现,跨学科研究虽然长期收益高但短期收益低,可能由于认知挑战度高、合作研究与同行评议困难,其论文发表数量较低,成果少而精(prominent but less productive)。还有对跨学科研究者的访谈研究发现,跨学科虽然有利于创新,但较为耗费时间,他们会同时开展本学科研究以保障科研产出的效率。在博士生教育层面,加德纳(S. Gardner)等访谈博士生发现,他们开展跨学科研究时需在深度与广度之间“走钢丝”,涉及多个学科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会带来较大的时间压力。

  据此,可提出研究假设H2: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压力与写作时长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学位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前置性条件,博士生容易在面对学位论文的挑战时发生学业延迟。如国外存在不少只因学位论文而尚未毕业的(ABD, All But Dissertation)博士生群体,一项对博士生导师的访谈研究发现,对于博士生学业完成率不高的原因,他们都提到了学位论文写作这一绊脚石。国内也有实证研究检验了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过程和来源、评阅意见分数对其延期毕业的影响,而尤为关键的可能是学位论文研究本身的挑战度。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的调研报告就曾指出,阻碍博士生在四年内获得学位的一大障碍是研究选题过于宽泛和宏大。一项对北京大学延期毕业博士生的调查也发现,科研工作本身的难度是导致其延期毕业的重要原因。而学位论文的难度可通过博士生在学位论文中的研究压力和写作时长得到一定体现。

  据此,可提出研究假设H3:学位论文研究压力和写作时长对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三)跨学科学位论文与博士生延期毕业关系的异质性

  学科与跨学科研究之间并非总是冲突。比彻(T. Becher)等指出,“有的学科边界戒备森严,事实上无法渗透;而另一些学科边界则防护松散,来去自由”,这意味着在不同类型的学科领域中,个体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挑战度存在差异。如有文献计量研究发现,所在领域的跨学科性越强,则跨学科研究对学者论文发表数量的负效应越弱,对其论文发表被引量的正效应越强。相比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对跨学科有较强的包容性。吉本斯(M. Gibbons)等指出,跨学科性容易出现在人文学科,因为它一直以来都缺乏自然科学典型的严密结构,组织更加松散。对此,莫兰(J. Moran)给出了更详细的阐释:“人文学科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人类凌乱、无边界、无算法规则的状态。它们研究人类创造意义的整个杂乱过程。……它们追求的是启发性的复杂性,而不是追求(自然)科学那种优雅、清晰的简单性。……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人是多元的、矛盾的、非学科性的、边缘模糊的。”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的目标相对狭窄,“它在自己的领域内确立解释自然现象的规律,只去解释现实的一小部分”。还有学者指出,一项研究的分析层次越高则跨学科水平越高,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分子/细胞、器官/个人、群体/人际、组织/机构、共同体、区域、社会/国家、全球。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层次明显高于自然科学。已有研究发现,由于脱离了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和学术共同体,跨学科研究成果容易遭遇“引用惩罚”(Citation Penalty),但该惩罚主要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学科文化的差异,跨学科的学位论文对于人文社科博士生而言可能是“家常便饭”,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延期毕业风险,但它将对自然科学博士生带来较大的挑战。

  综上,可提出研究假设H4: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博士生延期毕业概率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人文社科领域不显著,在自然科学领域显著。

  除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异质性之外,跨学科学位论文与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关系也可能存在个体异质性,其中尤为关键的是个体学科背景的调节效应。虽然已有研究指出跨学科读博的博士生更难以完成学科文化适应,跨学科的教育背景对其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增值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这忽视了跨学科的教育背景可能对博士生适应跨学科的学术情境有积极作用。如有研究发现跨学科教育背景可以增强跨学科课程及跨学科投入对博士生跨学科能力的促进作用。相比于学科背景同质者,过去有不同学科教育经历的博士生可能在跨学科的探究兴趣、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上更具优势,因此能够较好地应对跨学科学位论文的挑战。

  据此,可提出研究假设H5:在学科背景单一化的博士生中,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其延期毕业概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有跨学科背景的博士生中,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其延期毕业概率的影响不显著。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一)数据来源

  鉴于博士毕业生已完成学位论文并可以汇报是否延期毕业,因此本研究采用了2022年度“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项目的问卷数据。该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于2022年5—7月组织实施。课题组采取普查的方式,向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所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发放了65146份网络问卷,共回收问卷23197份(35.6%)。在剔除填答时间过短、填答内容明显不合理的废卷后,最终保留了22382份有效问卷(96.5%)进行分析。

  从问卷的样本分布来看,在性别上,男性占53.8%,女性占46.2%。在年龄上,平均为31.51岁(SD=4.55)。在院校类型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39.8%,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25.6%,普通高校占24.0%,科研院所占2.2%,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占8.4%。在学科类型上,人文学科占6.8%,社会科学占13.8%,理学占21.3%,工学占34.7%,医学占17.3%,农学占6.1%。在学位类型上,学术学位占93.2%,专业学位占6.8%。在录取方式上,本科直博占7.8%,硕博连读占28.9%,普通招考占63.3%。在导师指导制度上,53.2%博士生由单一导师指导,25.5%由单学科导师联合指导,21.3%由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在主导师特征上,80.9%博士生的导师为男性,19.1%为女性;82.4%博士生的导师在中国内地获得最高学位,17.6%在境外获得最高学位;55.0%博士生的导师无行政职务,45.0%有行政职务。

  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博士毕业生数据显示,男性占56.2%,女性占43.8%;人文学科占6.0%,社会科学占14.1%,理学占20.7%,工学占36.6%,医学占18.0%,农学占4.6%;学术学位占92.8%,专业学位占7.2%。本研究所用调查样本的性别、学科类型和学位类型分布与之基本一致,这说明样本对全国的代表性较高,可保障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二)变量设定

  本研究的主要变量设定如表1所示。本研究参考美国SED项目的调查问卷,设置了题目“您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否属于跨学科?”,选择“是”的为跨学科学位论文,选择“否”的则为非跨学科学位论文。之所以通过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跨学科来反映“跨学科学位论文”变量,原因是选题决定了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根据选题的跨学科可识别出具有典型性的跨学科学位论文。该变量的测量方式为博士生自我汇报,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已完成了学位论文研究,对其是否跨学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事实上,美国SED项目组对问卷题目的检验也发现“受访者自我汇报的跨学科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

  为深入分析跨学科学位论文与延期毕业关系在不同博士生群组中的异质性,本研究确定了三个分组变量。在学科分组方面,本研究将“学科类型”划分为“人文社科”(占比20.6%)和“自然科学”(包括理工医农)(占比79.4%)两组。在学科背景分组方面,本研究分别调查了博士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科背景,将“本科学科背景”划分为“本科与博士同一学科门类”(本博同学科,占比76.0%)和“本科与博士不同学科门类”(本博跨学科,占比24.0%)两组,将“硕士学科背景”划分为“硕士与博士同一学科门类”(硕博同学科,占比76.4%)和“硕士与博士不同学科门类”(硕博跨学科,占比23.6%)两组。由于问卷中关于学科背景的题目为非必答形式,而且直博生没有硕士教育阶段,因此“本科学科背景”和“硕士学科背景”变量出现了较多样本缺失,分别保留了16418和8225份有效样本。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检验

  表2的分析结果所示,相比开展非跨学科学位论文者(23.1%),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中有更多的博士生(27.1%)将学位论文作为首要压力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后者的学位论文写作时长得分也要显著高于前者,从均值差来看大约多出3个月时间。相比按期毕业者,延期毕业者中有显著更多的博士生(25.9%)将学位论文作为首要压力源,其学位论文写作时长得分也显著更高。

  如表3所示,整体上,开展非跨学科学位论文者中的延期毕业博士生占比43.3%,而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的延期毕业率达到48.9%,二者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学科类型分组来看,尽管自然科学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低于人文社科博士生,但在自然科学博士生中,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的延期毕业率显著高于开展非跨学科学位论文者,而该差异在人文社科博士生中不显著。从本科学科背景的分组来看,在本博同学科的博士生中,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的延期毕业率显著高于开展非跨学科学位论文者,高出8.2个百分点;在本博跨学科的博士生中,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的延期毕业率也显著更高,高出5.2个百分点。从硕士学科背景的分组来看,在本硕同学科的博士生中,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者的延期毕业率显著高于开展非跨学科学位论文者;但在本硕跨学科的博士生中,二者的延期毕业率无显著差异。

  (二)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的预测作用

  为了进一步检验研究假设H1、H2和H3,本研究在控制博士生特征和导师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展开回归分析,分别以学位论文研究压力、学位论文写作时长、延期毕业为因变量,构建了1个OLS回归模型和3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4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故研究假设H1得到验证。第二,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压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系数达到边缘显著水平,对学位论文写作时长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故研究假设H2基本得到验证。第三,学位论文的研究压力和写作时长对延期毕业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故研究假设H3得到验证。

  (三)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影响的异质性

  为进一步检验研究假设H4和H5,本研究在控制博士生特征和导师特征变量的基础上,以延期毕业为因变量、跨学科学位论文为自变量、学科类型和学科背景为调节变量构建了3个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Logistic回归模型为非线性模型,因此回归系数无法准确反映其交互效应的检验结果,一般需要通过计算平均边际效应(AME)来判断非线性交互效应是否存在。表5的分析结果显示:“跨学科学位论文×自然科学”和“跨学科学位论文×硕博跨学科”这两个交互项的AME分别为0.05和-0.09,均达到显著水平;“跨学科学位论文×本博跨学科”交互项的AME为-0.05,达到边缘显著水平。这说明在不同学科类型、学科背景的博士生中,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的预测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表6更为直观地展示了上述交互效应的含义,在自然科学、硕博同学科、本博同学科的博士生中,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在人文社科、硕博跨学科、本博跨学科者中,跨学科学位论文对延期毕业无显著影响。因此,研究假设H4和H5基本得到验证。


  四、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对2022年度“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跨学科选题的学位论文难度较大,容易增加博士生的研究压力和写作时长,进而增加其延期毕业的风险。结合前人文献可知,跨学科学位论文导致延期毕业的机制是多样的,可能包括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准备、应对探索性研究的失败危机、经受传统学科评审专家的考验,最终延缓了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和社会化的进程。第二,尽管自然科学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低于人文社科博士生,但前者更有可能因为跨学科学位论文而延期毕业。对此,可从学科文化的视角进行解释,自然科学结构严密、设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门槛,其跨学科的灵活性更低。自然科学博士生在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时会经历更多认知与合作挑战以及本学科共同体的“排斥”,而这将增加其延期毕业的风险。第三,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博士生能够较好地应对跨学科学位论文的挑战,这可能是因为读博前在不同学科的教育经历帮助其奠定了较好的跨学科兴趣、知识与能力基础,而学科背景单一化的博士生更容易因为跨学科学位论文而延期毕业。

  (二)启示

  首先,为博士生跨学科学位论文的顺利开展构建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体系。尚处于学术训练阶段的博士生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将面临诸多挑战,培养单位应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帮助其减少不必要的延期毕业风险、完成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第一,加强跨学科课程资源的供给,鼓励博士生主持和参与跨学科课题项目,助力其完成跨学科知识的积累与跨学科选题的探索。第二,完善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制度,如借鉴国际上的学位论文指导小组制(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位导师来自其他学科)、合聘教授制(允许同一教师被不同学科院系聘用,并指导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要重视对副导师指导工作的认可和激励,如允许其抵扣教学工作量、将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署名在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中。第三,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环节,应该为跨学科学位论文制定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与评阅规则,改善专家匹配机制(如按更准确的研究方向和主题进行匹配),确保学位论文外审专家和答辩委员会中有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推动交叉送审、评审专家与作者的隐性沟通。

  其次,通过延期后的项目资助、弹性学制,助力博士生完成高水平、长周期的跨学科学位论文研究。第一,为高水平跨学科研究者提供延期后的项目资助。博士生延期毕业未必都是因为学术能力和投入不足而出现的不合理延期,为了完成更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研究而延长修读年限就属于相对合理的延期。鉴于跨学科研究兼具高创新收益与高时间成本的特征,培养单位需加强对延期毕业类型的区分与识别,根据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性与创新性、前期研究基础和阶段性成果等遴选出合理延期毕业的博士生,针对因开展高水平、长周期跨学科学位论文而延期毕业者提供项目资助。第二,完善交叉学科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弹性学制。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第十四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交叉学科以及各类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机构发展迅速,攻读交叉学科学位的博士生也随之增加,他们多数需完成跨学科的学位论文研究。但当前我国为交叉学科学位博士生教育确立的基本学制却与其他相关传统学科的博士生教育无明显差异。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单位应深入认识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活动的独特规律,在进一步的测算研判后完善交叉学科学位博士生教育的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其基本学制。

  最后,要精准支持延期毕业风险较高的学位论文跨学科博士生。自然科学博士生因跨学科学位论文而承受的延期毕业风险较大,因此,相关支持举措应当适当向自然科学领域倾斜。此外,学科背景单一化的博士生开展跨学科学位论文时,更容易因跨学科基础不足而陷入延期毕业。因此,培养单位一方面需针对这部分群体加强跨学科课程教学、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等学术支持,另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应积极吸纳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生源。

  在研究局限与展望方面,第一,本研究采取自我汇报法对学位论文的跨学科情况进行测量,尽管博士毕业生对自己完成的学位论文有较充分的了解,但未来研究还应结合其他的材料和方法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如建立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通过对学位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等)的文本分析来辨识其跨学科性。第二,本研究通过定量方法揭示了跨学科学位论文是否会增加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概率,但尚未回答它具体会增加多长时间的修业年限。未来研究应通过进一步的修业时长调查和因果推断,测算跨学科学位论文影响博士生修业时长的净效应,为我国交叉学科博士生的学制调整等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依据。第三,本研究仅部分检验了跨学科学位论文影响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具体机制,未来应进一步识别出其中致使延期毕业的关键障碍,从而为支持博士生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谢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许丹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6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高教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