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

2017-07-16 姜超 邬志辉 教育研究微刊

[摘要]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是人们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在内容上既要强调“普适性”,更要强调“特殊性”;在功能上既要发挥“愿景性”,更要反映“现实问题”;在主体上既要考虑“全社会”,更要考虑“教育圈”;在来源上既要追求“现代”,也要强调“传统”。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秉持尊重、自主、包容、正义和绿色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分别指向了农村教育对象、农村学校管理、城乡教育关系、农村教育行政和农村教育发展模式,构成了具有前后逻辑和层次逻辑的有机整体,有助于指导农村教育现代化政策设计中的现状问题、目标愿景、方法策略和组织保障等基本内容。

[作者简介]姜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盐城师范学院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博士、校聘副教授;邬志辉,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新时期国家教育顶层设计和教育系统实践变革的重要任务。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6亿农村常住人口和近2.8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先进的发展理念对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政策 设计和改革实践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但从目前手中掌握的资料来看,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及其逻辑结构问题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因此,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向农村教育学术人提出了新的理念研究需求。那么,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应该怎么选,应该选什么内容,这些理念内容又具有什么内在逻辑——探讨这几个问题,既有助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也有利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政策设计,更有助于明确农村教育现代化实践变革的价值方向。

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 概念界定和选择原则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概念虽然存在争议,但基本形成了“过程”和“目标”两个属性方面 的共识,即农村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也是一种能给全体农村教育人带来希望的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按照什么原则来选,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功能实现、内容逻辑等具有重要影响。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的内涵界定

本文采用“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关键词组合方式来界定这个概念。这种组合方式 将“农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信息整体,同“理念”组成偏正结构,即“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实际上包含了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的内涵四个层面。以“理念”作为核心概念,主要探讨“理念选择”的三个问题,即依据什么原则选、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

对农村教育现代化概念的认识,如果按照逻辑学中的“种差+属性”模式,起始于“XX 化”。“XX化”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指某种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指一种“质的转换”;一指某种事物向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作的改变或变化,指一种“转换的过 程”。本文中的“XX化”就是指现代化。现代化是个内涵丰富且有争议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理解现代化,即文明形态转化的视角、社会形态转化的视角和资源利用形态转化的视角。文明形态转化的视角是将这个转化过程看作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或前工业转向工业化)的转化。社会形态转化的视角是指人类社会在器物技能、社会制度、民族国家、组织行为、价值观念、心理态度、生活方式等领域所发生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型。资源利用形态转化的视角是指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及其数量关系发生了某种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也许是用非生命动力资源与生命动力资源的比率来界定现代化。现代化意味着人们对非生命动力资源的利用进入全面依赖阶段。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正的现代化开始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教育现代化就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

农村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亚结构,在性质上同教育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 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际也具有“过程”和“目标”两种属性,前者强调农村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过程,后者强调农村教育发展所应达到的一种状态。“过程”属性可以提示我们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历程,“目标”属性可以提示我们处在某一阶段的农村教育应该具有某些应然特征。那么,当农村教育具有什么特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教育就比较现代了呢?从我们所把握的农村教育研究的总体状况来看,近些年关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特殊性”的研究成果非常薄弱。那么,如果将农村教育现代化视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就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大启示。有学者就认为,教育现代化有以下基本特征: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国际性和开放性、信息化和创新性、科学性和法制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 教育理念具有以下特点,即理性认识的成果,包含了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是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外延比较宽泛,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进行如下界定,并从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解释。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就是人们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也可以说,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就是人们在努力追求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应该秉持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一种理性认识、一种理想追求。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将有助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点含义。首先,指出了理念主体(由谁来秉持理念或者这个理念所指向的对象)。指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主体是“人们”,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人们”的共同事业,突出了责任共同体的观念,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就农村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领域来看,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直接责任主体主要包括农村教育系统中的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因此,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提出,既要考虑全社会的间接责任主体,更要考虑教育圈内的直接责任主体,否则的话就难以逃脱“看上去所有人负责,实际上没有人负责”的厄运。其次,明确了理念功能(理念对农村教育现代化发挥什么作用)。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内容既是理性认识的结果,又要突出理想追求和价值导向。突出理性认识就是强调客观性、逻辑性、科学性、问题指向,不能随便选几个理念“好词儿”就往农村教育现代化领域套用。此外,理念还应该给人以精神鼓舞和理想追求,必须对农村教育现代化过程发挥指导、引领和鼓舞作用。最后,明确了理念内容的体系性要求。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内容应该具有体系和逻辑。定义中“体系”二字表明了理念内容在逻辑上的要求,强调理念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要求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内容,既要统领覆盖到农村教育现 代化的关键领域,这些内容自身还应该具有 内在逻辑关联、自成体系。

(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原则

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但是,从以往研究中,我们看到“理念”具 有内容一般化、主体不明确、功能理想化、问题指向模糊等特点,而政策和实践一般都比较具体,而且有明确的领域或问题指向,注重困难解决的实际效果。这就导致了理念对政策、实践往往不能产生直接指导作用,理念的价值因此也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认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理念的内容既要强调“普适性”,更要强调“特殊性”

所谓理念内容需要兼顾“普适性”和“特 殊性”,就是指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一方面必须反映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期待,另一方面必须反映教育系统对农村教 育现代化的价值期待。因此,必须处理好全社会价值期待与教育系统价值期待之间的关系。首先,农村教育作为一种专门性的社会活动,该活动的性质和特征必然与社会背景密切关联。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需要反映全社会的价值期待,这由社会发展大背景所决定,也是“教育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规律”的体现。如果不将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反映在农村教育现代化之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可能同社会发展方向偏离,从而引导农村教育走向低效或失败。其次,农村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又具有特殊的活动属性。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还必须在社会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创造性地寻求符合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理念。如果寻找不到农村教育领域内的特殊理念,那将有可能使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同教育系统自身价值期待偏离,这同样违背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没有教育方向和没有教育个性的现代化。因此,在选择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时,必须尽量做到这些理念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 总体趋势,又要符合教育系统的特殊要求。 如果普适性的理念能有效指导农村教育现代化,那就充分发挥其功能;如果普适性的理念不能有效指导农村教育现代化,那就用农村教育的特殊理念修正或改变普适性的理念。

2.理念的功能既要注意“愿景性”,更要 反映“现实问题”

理念功能需要兼顾“愿景性”和“问题性”,就是指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既要发挥价值倾向上的正面激励,又要保持对本领域问题的警醒。首先,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愿景或筹划”功能,就是要给全体农村教育人以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给他们以方向感。随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社会大背景的快速变化,这种方向感对于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尤其紧迫和重要。有了这种方向感,农村教育的发展便有了前进的动力和参考坐标,这样才有助于提振信心、坚定方向、矢志追求。其次,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问题或当下”功能,就是要求全体农村教育人必须保持警醒,使他们明白在通往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家必须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直接勇敢地面对问题和挑战。实际上,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农村教育诸多难题的破解过程。当前,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的出路不在乡村在城镇 ”;农村教育难以逃脱历史宿命,必将成为现代化的“弃儿”,而且前景黯淡。当然,理念必须反映“现实问题”并不 是说用理念去直接解决农村教育现代化中的现实问题,而是说理念需要反映导致现实问 题的那些理念层面的根源。

3. 理念的主体既要考虑“全社会”,更要强调“教育圈”

理念的主体要兼顾“全社会”和“教育圈”,就是指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主体既要 包括“全社会”的人,但主要还是“教育圈内”的人。首先,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主 体是“全社会”,就是将农村教育现代化视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就是要秉持农村 教育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和共同利益的理念。就是要在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来定位农村教育现代化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因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直接关涉教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国家现代化、社会公平正义等全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其次,强调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主体要重点考虑“教育圈”,就是将农村教育现代化视为全体农村教育人的共同任务和目标。因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在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基础上,主要还是依靠教育系统自身的努力,这是全体农村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目标追求,更是当前中国发展特殊历史时期赋予全体农村教育人的高尚使命,也只有当全体农村教育人真正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会有助于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4.理念的来源既要追求“现代”,也要强调“传统”

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村教育向现代农村教育的转化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强调理念来源的现代性就意味着,这样的理念是面向前沿和未来的,旨在提醒全体农村教育人,对现代社会发展大势保持一定的敏感。从现代发展大势中,积极应对挑战并寻求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强调理念来源的传统性就意味着,这样的理 念是源自我们过去的传统。继承和发展传统农村教育中的优秀成果,能够有助于认识农村教育在时间层面的发展脉络,并真正找到农村教育的“个性”。 因为这种“内生型”的理念,更能反映农村教育的自身特色。这种“既现代又传统”的理念特质,会有助于确保我们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一方面同全社会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总体特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又找到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自身独特价值。

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内容

下文遵循以上原则,从理念所指向的农村教育五个主要领域——农村教育对象、农村学校管理、城乡教育关系、农村教育行政和农村教育发展模式,选择尊重、自主、包容、正义和绿色五大发展理念,并针对这五个普适性的理念,分别提出在这五个理念领域中农村教育发展在当前阶段比较紧迫的五个问题——农村儿童经验挖掘少、学校管理不自主、城乡关系的不包容、政府管理的不公正和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缺少特色。

(一)尊重——挖掘教育对象的特殊优势

尊重的理念渗透在教育系统诸多要素之中。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优秀教师和先进的教育方法都是直接指向教育对象的,如果没有对教育对象的准确把握,没有找到教育对象的“最近 发展区”,即便再优秀的教师,采用再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也都是无所指向的,因而也是无效的。农村儿童身处农村地区,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受到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也可以说,正是这些农村要素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农村儿童的内心世界。农村地区自然、社会和农村环境的特殊性,使农村儿童慢慢建立起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正是农村儿童从事学习活动的经验基础,也是农村教师应该把握的重点内容,更是农村教师选择有效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秉持尊重的理念,就是要在把握所有儿童共性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并对这种独特性给予必要的尊重和敬畏,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尊重理念的提出旨在提醒我们,正是由于我们多年以来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儿童特殊性的不尊重,从而助推了乡村教育质量 的严重下滑并且缺少发展特色。

(二)自主——敬畏教育活动的专业特质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的学校自主发展问 题有三个认识角度。首先,从学校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来看, 现代学校发展必须依据教育行政“资源”,这是学校发展的条件保障。同时,现代学校发展必须尽量避免教育行政的“干扰”。因为,学校必须基于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自主开展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需要在发展规划、教学设计、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其次,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学校 必须把握好教育组织的“边界”,在合理吸纳社区参与、完善学校治理结构的同时,还必须 提防一些“教育外行”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 的“指手画脚”。在不少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多,家庭教育缺失,社会风气差等情况比较普遍,给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管理 带来很大挑战。最后,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看,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约束同教师自主决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问题。显然,任何学校都会基于组织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来设计一些内部管理制度,这些内部管理制度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本意上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目标。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教师感觉到自己被学校管理制度所拖累,甚至无暇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活动规律。

(三)包容——追求城乡教育关系的真正一体

秉持包容的理念,就是要将城乡教育作为统一整体来思考。持有包容的理念来追求农村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需要互相理解、互为补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尽量避免“共同体思维欺骗性”发生,让城乡教育关系真正一体化。 从生物社会学(或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视角,将这种城乡共同体思维进行“拟人化”的表达更为清晰。将一个人比作一个共同体,这个人的一切生物学要素,如跳动的脉搏、心性的感知等,都构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我国城乡教育关系可以进行如下拟人化表述:在“城乡二元”的差别对待阶段,农村教育就好比这个人的“衣裤鞋帽”,仅仅起到外在的保护、辅助作用;在“城乡一体”阶段,农村教育转化为人体的组成部分,变成了人的“手脚发肤”,从“外在辅助”要素,变成了人体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身体器官结构和运行效果来看,“手脚发肤”的功能显然比“衣裤鞋帽”更为直接、密切和高级。但是,这毕竟距离心脑肝肺等核心职能还具有较大差距。

当然,从共同体的要素特点来看,共同体的每个要素需要也应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果仅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手脚发肤”就 永远没必要也不可能去发挥“心脑肝肺”的核心机能。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来审视城乡教育的地位关系时,这种结论还可靠吗?回答是否定的。农村教育无论是从国家法律规定、政府的管理道义和人的平等发展机会等方面来看,还是从农村教育直接利益相关者的教育需求来看,都理应得到同城镇教育同等地位的机会,即在共同体的诸多“器官”中,同城镇教育比较,农村教育也应该拥有发挥“心脑肝肺”等核心机能的平等机会。

(四)正义——当代教育行政的伦理追求

秉持正义的教育行政理念,就是希望政府能在把握自身职能定位的基础上,确保农村教育得到公正对待。我国的城乡教育行政关系在指导理念上走过了“差别对待—均衡 发展—城乡一体”的过程。在城乡二元的“差别对待”阶段,城镇教育由于政策倾斜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在“均衡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硬件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城乡一体”阶段,主要强调政策设计的统筹考虑。但是,从目前的教育行政管理效果来看,农村教育仍然在总体上落后于城市。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曾经论述过正义的“差别原则”,并提出:“所有的社会价值——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自尊的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一 52 35609 52 18746 0 0 7257 0 0:00:04 0:00:02 0:00:02 7257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那么,现在为了弥补我国以往教育行政上的“城乡二元”的差别化安排,就应该在农村教育领域,采取罗尔斯所说的“不平等地分配”方式(向农村倾斜),因为这样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这样才符合正义的原则。

卢梭曾经说过:“正是在远离首都的地方才能看出一个民族的特性和没有混杂一点外国色彩的地地道道的样子,正如在最大的半径的尖端才能最准确地量出一个弧形的面积一样,我们在边远的省份才最能看出一个政府的好坏”。我们认为,要判断一个政府的教育行政绩效,可以首先审视这个政府的农村教育行政绩效。因为,农村教育处在教育系统的末端,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已经成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软肋,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如果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速度与水平同城镇教育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看齐或逐步缩小,我们可以说这个政府的教育行政是有效的,也是符合行政伦理的;反之,我们就说这个政府是不符合教育行政伦理的。因此,政府必须秉持正义的理念,对农村教育发展给予极大的差别化观照,以体现政府的公共伦理责任。

(五)绿色——现代田园教育的应然追求

秉持绿色的理念,是指结合农村社区的自然禀赋,开展有关大自然的教育,这是绿色教 育的自有含义,是一种以自然为本的教育。农村学校地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更为多样。大自然赋予农村社区更多的是花、鸟、虫、鱼、沟、河、树、草。农村地区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天然素材,比较而言,在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孩子们所感受到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人文要素都是不同的。在广大农村社区,这些要素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人为化或教育化,而是 一种“自然”的状态。比如,很多农村山区的孩子可能在上学、放学路上的登山过程中,就可以直接感受速度、耐力、颜色、角度、平衡性、氧气、摩 擦力、安全、卫生、水流、心跳等。就是这样一个正常的上学、放学过程中的“山路历程”就综合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种要素,这些直观体验构成了孩子们重要的学习经验基础。而城镇社区为孩子们提供的更多是“人化”素材。关于自然要素,孩子们在城镇感受更多的是经过人为设计的现象,如声、光、水、气、电等,更多的是在科技馆、文化宫里体验。关于社会要素,孩子们在城镇感受更多的,如互助、志愿、守法、民主等,是在设计好的社会活动中体验的。关于人文要素,孩子们在城镇感受更多的,如爱、美、真、善等,可能是在艺术中心、美术馆、博物馆、艺体活动等场景下体验的。这两种感受方式对孩子的经验累积都各有优势,只不 过我们目前对前者的关注和挖掘太少。

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的逻辑

上文中的五个理念存在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两层逻辑。内在逻辑包括两个方面,即单个理念内部的前后逻辑和五个理念之间的层次逻辑。单个理念的前后逻辑兼顾了理念的一般性与个别性,将一般性与个别性前后分开,前半部分具有普适性和一般性,后半部分具有个别性和针对性。前半部分的一般性是在倡导,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同社会发展大势保持一致,这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努力方向和责任追求。后半部分的针对性是在提醒,农村教育应该同社会发展大势保持相对独立,这是农村教育现代化应该把持的专业边界,并且这样的理念表达逻辑,可以为不同层面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找到关键“主人”,即便于负责,也便于问责。本文的外在逻辑是指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同农村教育 现代化政策设计中其他方面的逻辑关系。在政策设计特别是有关发展规划的设计中,发展愿景、现状问题、目标任务、策略方法、组织保障等内容经常包含其中。以上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内容便充分考虑了这层逻辑关 系。(见下表)

以上这两层逻辑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理念结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这是一种符合 “社会学想象力”的选择。这种理念表达方式同教育的两大规律性(教育系统的外部规律 和教育系统的内部规律)进行呼应。既有助于确保农村教育现代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也有助于发挥理念对农村教育现代化这一特殊领域的引领和指导功能。其次,这是一种具有内在层次逻辑的选择。五个理念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反映了当前农村教育领域五个层面的主要问题。从教育对象特点、教育组织管理、政府管理伦理、城乡教育关系、教育发展方式这五个方面,对农村教育发展理念和价值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再次,这是一种符合制度设计规范的理念选择。这五个理念既囊括了农村教育的关键领域,而且给出了农村教育现代化中的问题指向。从政策科学的视角来看,这五大理念能够指导政策规划中的现状问题、目标愿景、方法策略和组织保障等其他部分的内容。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 展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JZD043)的研究成果。)

来源:《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杂志介绍
   《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历史最长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是教育理论界首选的权威刊物。

联系我们

编辑出版:教育研究杂志社

社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82014985 

传真:010-82014985

电子信箱:jyyj@nies.net.cn

网址:http://www.nies.net.cn/jyyj 

长按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