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地大学报编辑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0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U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本期目录


 



01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文明观视域中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及其现实启示

王丽丽(1)


由“价值性”批判到“前提性”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语境下的马克思生态思想

胡建东(12)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成的双重线索及其现实启益

李傲挺(22)



02 资源环境研究 

(教育部 “名栏工程” 建设栏目)



环境资源法



论《民法典》中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的司法适用

王小钢 (33)


论美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失败——以环境法重述之争为视角

梁增然(44)



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




绿色信贷政策干扰了市场定价吗?——来自中国钢铁企业的证据

邓忠奇,杨彩琳 (54)


中央环保督察、绩效考核压力与企业“漂绿”

黄溶冰,储 芳 (70)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陈 军,肖雨彤 (87)


03 管理与经济

企业异地扩张、技术获取与企业创新——基于上市公司设立子公司的经验证据

戴一鑫,王译潇 (102)


“激进”还是“保守”:异质财务冗余、双元创新转换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旻佳,赵增耀 (116)


基础资产质量、真实出售条款与信贷ABS直接金融发展

王剑锋,徐万肖(132)


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一个注意力的分析视角

陈 宇,罗天正,孙枭坤 (147)



论文摘要





马克思文明观视域中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及其现实启示

 

作 者:王丽丽

摘 要 : 未来共同体的生成进路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立足文明发展的多维指向,在辩证把握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关系中深入探究未来共同体生成的主要进路。在文明进步向度上,主张变革个体与共同体间的形式关联,重塑两者间的内在关系,超越抑制 “自由个性”实现的异化共同体。在文明交往向度上,注重打破个体与共同体间的交往限度,推动两者间的深层互动,生成跨地域和跨文明交往的世界文明共同体。在文明样态向度上,强调消除个体与共同体间的断裂,重构个体与自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间的一体化关联,构建凸显 “类主体”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揭示出马克思文明观视域中未来共同体生成的核心指向及其现实进路,是确立起既存共同体变革方向以及建构新时代共同体文明样态的重要指引。

关键词:  马克思;文明观;共同体;个体;新时代



由“价值性”批判到“前提性”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变革语境下的马克思生态思想

作 者:胡建东

摘 要 : 马克思以异化逻辑为叙事方式,从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 “价值性” 批判出发, 经由实践观变革综合了思维与存在的抽象对立,超越了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并且,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最终,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性” 批判成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落脚点。“价值性” 批判立足于人的基础存在方式— — 生产劳动,从价值层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存在事实, 而尚未深入到作为资本主义存在之 “形式规定” 的生产关系。“前提性” 批判则直指存在本质,是在资本主义 “存在悖论” 的事实基础上, 以 “解剖学” 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深入考察, 在本质层面真正开显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社会历史根源。对生态危机由 “价值性” 到 “前提性” 的批判历程与实践观变革具有深度的理论关联— —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科学化离不开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理论视角切入, 不仅能够深化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解, 而且能够科学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深层的思维逻辑与实践逻辑。

关键词:  实践观变革;哲学思维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思维方式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成的双重线索及其现实启益

作 者:李傲挺

摘 要 :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世界观转变所引发的自然观变革,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考察;又是马克思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双重扬弃,确立起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思维框架的过程。这分别构成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成的历史线索与理论线索,二者是一体两面的统一过程,并延伸至《资本论》,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中考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发展与生态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回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生成的双重线索及其延展,将启示我们以系统观念为根本方法,以生产方式转变为基本路径,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现寓于社会形态的演进之中。

关键词: 人化自然;实践;资本论



论《民法典》中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的司法适用

        

作 者:王小钢

摘 要 : 我国《民法典》第1234、1235条授权满足规定条件的机关和组织运用民事法律责任手段追究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反国家规定或一般注意义务的侵害行为、损害事实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在侵害行为要件上,除了将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认定为侵害行为之外,法院还可以将违反一般注意义务的行为认定为构成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的侵害行为。我们可以将《民法典》第1234条中的“能够”和“修复”分别解释为“技术上、经济上和法律上都能够”和“基本修复、补偿性修复和补充性修复”,以便推动生态环境实物修复责任的司法适用。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修改司法解释为虚拟治理成本法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等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提供切实依据,以便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货币赔偿责任的司法适用。

关键词: 民法典;生态环境损害;填补责任;实物修复;货币赔偿



论美国环境法法典化的失败——以环境法重述之争为视角

        

作 者:梁增然

摘 要 : 美国学界围绕环境法是否应当被重述形成了观点对立的两派。激烈争论的背后,是环境法学者试图通过法典化改变美国环境法窘状的努力,更映射出学者们对环境法向何处去的不同认识及态度。尽管美国环境法重述被宣告搁置,但这场法典化争论值得探析和思考。我国环境法学界最终确立了“适度化”编纂环境法典的目标,明确了当代环境法学的历史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环境法共同体逐渐显现,而无论是我国环境法典编纂的探索还是美国环境法重述的争辩,目的都是为环境法律部门更具体系性而进行重塑,消弭环境法律内部规则之间冲突、分散、重复的弊端。对于我国环境法典,需要进一步明确编纂目标,夯实编纂方法,坚持编纂的程序性定位,树立起环境法学科独立自信的价值体系,增强环境法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

关键词:法律重述;争辩;环境法典



绿色信贷政策干扰了市场定价吗?——来自中国钢铁企业的证据

作 者:邓忠奇,杨彩琳

摘 要:为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开展事前预防和前端治理很有必要。但是,绿色金融工具可能影响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和定价,进而影响社会福利。为此,文章以钢铁行业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法(DID)集中考察绿色信贷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市场势力及定价机制,从而为政策非竞争中性干预市场价格的机制提供一个直接证据。研究发现:总体上,绿色信贷政策加强了企业市场势力,该结论经过四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存在成本叠加效应和技术占优效应两大机制,成本叠加效应导致高成本企业更有动力在绿色信贷政策冲击时提升加成率,因此企业可能通过涨价的方式将成本向下游转嫁;技术占优效应导致高技术企业更有能力在绿色信贷政策冲击时提升加成率。融资约束对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起调节作用,同时会加强成本叠加效应,削弱技术占优效应。政策效果在企业所有权属性和所在地区层面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

关键词:绿色信贷政策;市场势力;成本叠加;融资约束


中央环保督察、绩效考核压力与企业“漂绿”

作 者:黄溶冰,储 芳

摘 要 : 本文将2016年首轮施行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ID)考察该制度对企业“漂绿”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央环保督察显著降低了被督察地区污染企业的“漂绿”水平,但因传统政绩观的惯性影响,经济绩效考核压力会弱化该制度的微观政策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环保督察期间,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加强环境执法促进企业改善环境信息披露;企业“漂绿”水平的降低仅在法治化水平高、行业竞争度高以及媒体关注度低和非政治关联的样本中显著;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有助于克服传统政绩观对该政策的负面影响。本文丰富了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提供了理论启示。

关键词:中央环保督察;绩效考核压力;企业漂绿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作 者:陈 军,肖雨彤

摘 要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双碳”目标;合成控制法;碳减排效应



企业异地扩张、技术获取与企业创新——基于上市公司设立子公司的经验证据


作 者:戴一鑫,王译潇

摘 要 : 企业通过异地投资创造跨地区联系网络,可以促进本地企业与异地子公司间的知识共享,增强企业对区域外技术的获取能力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本文基于企业设立异地子公司数据,探究了企业异地扩张的创新效应,研究发现:(1)分散化的异地扩张对企业整体创新以及“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对“渐进式”创新的影响呈线性特征。(2)当企业向技术优势地区扩张时,创新效应呈现显著的线性特征,该线性作用通过知识宽度提升机制来实现。(3)企业所在地的技术专业化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在技术专业化程度较低或较高的阶段,企业异地扩张的创新效应更大。(4)企业和子公司技术关联度越大,企业异地扩张产生的创新收益越大。基于以上发现,可得如下政策启示:企业应积极开展集团内跨地区一体化分工,弥补总部企业知识多元性的不足,在此过程中应有效识别不同区位的技术优势,基于技术关联标准有选择性地进行布局,避免落入异地扩张的“多样化陷阱”。

关键词:跨地区投资;比较优势;技术关联;企业创新



“激进”还是“保守”:异质财务冗余、双元创新转换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 者:吴旻佳,赵增耀

摘 要: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政策的引导激发了更多企业投身于技术创新,如何量力而行地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需要企业仔细斟酌。然而,关于企业财务冗余与技术创新战略具体关系机理的研究,现有结论尚未统一,对具体的影响机制也未进行系统梳理。文章整合代理理论和组织理论,探索异质财务冗余对于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以及是否会在企业技术创新轨道转换过程中面临适应性挑战,最终能否有效提升企业绩效。以2011-2019年中小板上市企业为样本,对相关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可用冗余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潜在冗余与企业绩效呈U型关系。当企业可用冗余充足时,进行从利用式向探索式创新的战略转换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而当企业仅拥有高水平潜在冗余时,不应错误评估自身财务能力,轻易地实施探索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企业财务资源、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证证据,也为助推企业技术创新、合理调配资源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财务冗余;双元创新;动态平衡;U型关系;企业绩效



基础资产质量、真实出售条款与信贷ABS直接金融发展


作 者:王剑锋,徐万肖

摘 要:监管部门针对信贷ABS基础资产质量的监管理念和相应措施,虽然提高了基础资产质量,但也导致信贷ABS偏离“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减少资本占用”的本源。本文以真实出售条款为切入点,在对表内信贷ABS和真实出售型信贷AS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基础资产质量对信贷ABS直接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2012-2020年的信贷ABS数据进行检验,实证得到如下结论:在既定的资产总额下,基础资产质量越低,信贷ABS发行规模越大。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对基础资产质量更加敏感。机制检验显示:第一,基础资产质量越低,原始权益人采用真实出售条款的概率越高。第二,信贷资产真实出售的概率越高,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能力越强,从而能够为发行信贷ABS提供更多的基础资产来源。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原始权益人与计划管理人相互独立、计划管理人管理能力较强时,降低基础资产质量标准对促进信贷ABS直接金融发展的作用更大。此外,本文还发现适度扩大合格基础资产质量的浮动范围并不会显著增加信贷ABS违约风险。本研究能够为信贷ABS准入政策改革及中国特色直接金融渠道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信贷ABS;真实出售;基础资产质量;直接金融;合约理论



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一个注意力的分析视角


作 者:陈 宇,罗天正,孙枭坤

摘 要:基层治理创新是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绩效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机制,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为创新而创新”的“伪创新”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基层治理的生态。本文以注意力为分析视角,构建“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竞争—注意力持续”的三维分析框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X区治理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基层治理“伪创新”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创新泛滥的状况。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领导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由强确定性变为弱确定性的特点。诱发创新主体注意力竞争性的变化,由弱竞争性变为强竞争性,而基层治理资源的不足难以支持创新主体注意力强竞争性的要求。同时,领导注意力持续性的间断性变化导致了对“伪创新”的制度性包容,最终导致了基层治理“伪创新”的产生。

关键词:基层治理“伪创新”;生成逻辑;注意力分配;注意力竞争;注意力持续



扫描二维码 阅读全文电子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须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版,本刊复合影响因子3.989,位于Q1区。
     本刊常设栏目有资源环境研究(教育部名栏,下设“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和“环境资源法”两个子栏目)、马克思主义研究、新闻与传播、管理与经济等,同时不定期推出高等教育、生态哲学等栏目。
     现面向社会征稿,稿件要求属于尚未公开发表的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版权清晰,不存在一稿多投。请按要求在本刊网站( htp://dxs.cbpt.cnki.net)实名注册并完善相关信息后,以非匿名形式Word文件在线投稿,请勿直接寄给栏目编辑。若有多个作者也请一一注册。投稿后,原则上不得变更作者或者作者顺序,请通讯作者在投稿前核对好各位作者信息及作者排序,并征得各位作者同意。
     本刊实行国际通行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稿件处理周期为三个月,三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回复的可自行处理稿件。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或版面费,亦不与任何中介机构合作。稿件录用后,编辑部将尽快安排排版和刊期,刊出周期短于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刊出后稿酬从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