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海名媛何香凝

c2000网友 话说佛山
2024-08-31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1925年3月11日凌晨一点,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内,病重中的孙中山先生自知已时日不多了。

人生最后的尽头,先生郑重地请来了一位挚友,将爱妻宋庆龄托付于她,并再三嘱托到“吾死后望善视之”。

这份嘱托,即是公事,也是私情,只有最信任的人能够委以重任。

这位被孙先生和孙夫人如此信任的人,就是一代女杰何香凝。


宋庆龄、何香凝


桐华有这样一句话:

美丽的女子令人喜欢,坚强的女子令人敬重,当一个女子既美丽又坚强时,她将无往不胜。

何香凝是谁?

她是同盟会名册上的第一名女会员,元老级的政治人物,为救国抗战奔走半生;

她是中国女权主义的先驱者,一路逆行,痛快撕下世俗对女子的种种标签;

她也是中国美术协会唯一一位女性主席,是享誉海内外画坛的著名画家。

在历史上,何香凝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写的传奇。

而在婚姻里,她亦是最勇敢、热烈而真挚的妻。

她是被历史大写的女子,是一代女侠,也是上个世纪永不落幕的传奇。

年少果敢非凡,不被世俗束缚

每个时代都有千千万万的人,而这千千万万的人中,有人流于平庸,也有人在主流和别人的期待之外,找到了最精彩的自我。

何香凝的非凡,从她小时候起,就可见一斑。

1878年出生于豪门大家的何香凝,父母对于她的期待是,成为游走于“上流社会”优雅又精致的名媛淑女。

当时的大家千金,个个都缠着小脚,那个时代,小脚才是千金小姐优雅美丽的代表。


一双不将就的“天足”成就的佳话

1878年夏天,香港地产商何炳恒迎来了自己的第九个孩子,她就是 “九小姐”何香凝。

生于富庶商贾之家,父母对这位宝贝千金的唯一期望就是成为一位优雅的名门淑女,安安分分地嫁人、生子。

可香凝从小就不安分,甚至比男孩子们还要倔强、不服管。

香凝酷爱读书,可在念完两年的“女书馆”后,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父亲便不再让女儿继续念书。

倔强的香凝心有不甘,便日日守在哥哥们的书房外偷听先生讲课,然后再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自学。

也正是这股不甘心,使香凝能够无障碍地饱读诗书、历史,比当时的其他女性见识更广、格局更宽。


年轻时的何香凝


而她的倔脾气,其实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

那时还处在清朝的统治时期,按照旧俗,女孩子从小就得缠足。

这哪成呢?

小香凝最羡慕的就是太平天国里那群不裹脚的“天足”女兵,她们行动自如,身姿矫健,多自在呀。

这不,白天刚缠好的裹脚布,晚上就被香凝躲在被窝里用剪刀“咔嚓”剪断。

被母亲没收了剪刀之后,她就拿自己的零花钱又买了一把,继续剪。

十几个回合下来,家里人都拿这位执拗的九小姐没有一点办法,只得由她去。

一转眼,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婷婷少女,到了可以婚配的年纪。

然而,在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这一双“天足”令无数豪门公子望而却步。

父母忧心忡忡,生怕女儿嫁不出去,香凝却不以为意,因为她打心底里就对那些陈腐的公子哥儿没有半点兴趣。

恰逢此时,刚从旧金山归国的华侨后裔廖仲恺,向外界宣称“非知书达理的天足少女不娶”。

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和民主观念洗涤的廖仲恺,碰巧,遇上了这位土生土长,却敢于挑战陈规、反叛旧俗的九小姐。

两个不愿将就的人,一拍即合。


何香凝、廖仲恺


一个是温润醇厚的进步青年,一个是独立英气的灵动才女,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渐渐被对方吸引,并产生了情深一生的爱情。

何香凝爱读书,廖仲恺就设法搜罗各式各样她喜欢的书籍,也帮她开疑解惑。他们共同研习诗词,讨论时事,甚至是一起找到了共同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一段真正好的婚姻,大概就是如何廖二人般,造就了更好的对方,彼此惺惺相惜,共同勉励前行。

夜晚,皎洁的月光照进小屋,夫妻二人就一边赏月,一边吟诗作赋,颇有当初李清照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情趣意味。

月色清澈透亮,身边有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爱人,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写下: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他们的小屋因而取名“双清楼”,两人的诗画集也取名《双清诗画》,以此来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

以廖仲恺、何香凝为图案作成的纪念邮票


不仅是夫妻,更是战友

古语有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清廷日益走向衰败,香凝和丈夫萌生了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的意愿。

无奈此时,廖家已家道中落,不复往日光景,学费和资金的筹集成了难题。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何香凝再一次展现出了她的决断力。

不顾家里人反对,她毫不犹豫卖掉了自己的全部首饰和嫁妆,和丈夫一起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邮船。

而这趟东渡之行,也将彻底改写夫妻二人的命运。


左四为宋庆龄、左五为孙中山(怀中者为廖承志)、右三为何香凝、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同盟会联络通讯、商讨革命之事都是在何廖夫妻在东京的寓所里进行的。

为了工作的保密,他们在日本请的帮佣因为工作的保密性也不得不辞去。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九小姐,不得不亲自洗手做羹汤,为这群革命人士做起后勤工作。

他们的房子,成为了同盟会日常工作的聚集地。

这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人,包括宝贝女儿,时时刻刻都处在于巨大的危险当中。

但为了落后、愚昧、封建脱离这片土地,为了祖国能如雄狮般觉醒,再苦再难、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生活,何香凝都“甘心忍受,乐之不倦”。



1922年,留守广州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扣押囚禁了廖仲恺。

何香凝四处奔走,向人打探丈夫的下落。

几经周折,她终于在石井兵工厂见到了被囚禁中的廖仲恺。

廖仲恺衣着凌乱,手、腰和脚都被铁链捆住在了一张铁床上。一道道被铁链磨出的伤痕,还有被汗污浸透的衣衫。

看到丈夫这个样子,何香凝心如刀割,曾经一向坚强的女子,也忍不住悲痛的情愫。

回来之后,她到处向人求助,想营救出自己的丈夫。但能求的人都求了,却只有冷冰冰的“没办法”。

一个月的奔波,何香凝心力交猝,甚至患上痢疾,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

丈夫尚在狱中饱受折磨,加之身体上的疼痛,此时的她,几近崩溃。

当得知陈炯明要杀害廖仲恺的时候,她再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立马从病床上起来,再打探消息和想办法。

在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恺的时候,廖仲恺将一张纸条递给香凝。

纸条上是一封关于生死的诀别信,廖仲恺在上面对香凝写道:“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这是何香凝一生中最苦的时候,也是她一生中最坚强的时候。

几经辗转打听,何香凝终于得到了8月陈炯明要在白云山主持会议的消息。

1922年8月18日,大雨滂沱中,何香凝一身湿衣,冲进陈炯明的会场。

陈炯明心中一惊,立马为何香凝倒上一杯白兰地,香凝拿起来一饮而尽。

陈炯明又叫来人带香凝去换衣服,何香凝看穿了他的虚情假意,瞪着眼睛对他吼道:“衣湿有什么要紧,我今天来,做好了血湿的准备!”

面对在场冷肃的军官们,何香凝毫不畏惧,厉声道来陈炯明扣押廖仲恺的无理无据和不仁不义。


我今天上山就没打算全身而退,至于廖先生,随便你们让他活让他死,但我一定要你们给我一个答复:究竟是放,还是杀!要杀,就随你们便;要放,就叫他跟我一同回家。

何香凝的气场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陈炯明担心把事情闹大,只好放人。

后来,当何香凝回忆起这件事,她说,这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独立的灵魂里有着不屈的自我

何香凝还有一个常为人称道的身份——画家。

她第一次正式学习画画时,是和丈夫在日本留学的时候。

孙中山先生建议她学习画画,以画作来解放被封建文化桎梏已久的国人的思想。

为了国人的需要,为了心中的理想志向,何香凝进入到日本女子美术大学正式学习画画。

此时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画画和文字一样,都是抒发情绪的艺术。何香凝在画画中,寄托的是一颗高尚神圣的爱国之心。



她最喜爱画狮子和老虎,“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

她也为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何香凝画作

进退有节,不忘初心

1928年,何香凝公开发表声明:辞去党内一切职务。

在廖仲恺逝世后,何香凝又坚持了三年。但眼看着昔日的同侪、战友一个个都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理念,她终于心灰意冷。

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将就?

退下政坛的何香凝一时间身心俱疲,她带上300幅画作,来到巴黎郊外侨居,过了两年短暂的读书、作画的文人生活。

但在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风雨飘零中那片满目疮痍的大陆。

惊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远在法国的何香凝义愤填膺,立马收拾行囊回到了祖国。

她将自己的全部画作捐出,并邀请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一同捐赠,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为抗日将士筹集了大量经费。

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日夜奔走,为抗战救国耗尽了全部心力。

1949年,何香凝在北京与参加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合影

她号召女性行动起来,成立了多个妇女抗战救援组织,筹集物资和医疗用品、为战士们赶制棉衣、学习医疗救护奔赴前线救援、慰问伤兵……

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何香凝组织募捐筹款多达700万元。

她还曾带病从上海赶赴南京,请求增援抗日,可谏言无果。何香凝回到上海,愤怒地给蒋介石邮寄了一条布裙,还附上了一首满是讥讽的诗作:

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河山,万世同羞耻。

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何香凝,就是这样一位满身傲骨的奇女子。这般家国胸怀、责任担当,令无数男子也深感汗颜。

何香凝知道,要想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能成为猛虎,自己首先得成为猛虎。

1949年,何香凝被应邀参与新中国的筹备工作。

来到北京的那一天,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夫妇亲自在北平火车站迎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10月1日下午三点,71岁的何香凝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一级一级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她和众多领导人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年迈的何香凝也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停下脚步。而是依旧担任着各项职务,为妇女儿童事业、华侨问题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余热。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在北京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

何香凝的一生,面对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但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她都未曾放弃,也从不向命运屈服。



她一路逆流而上,撕下了世俗对女人的标签,雌雄共体,既是“猛虎”,也是“寒梅”。

在混乱的时代里,活成了最真实的自己,也获得了最有价值的一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