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不知道的端午节

一点言究社 外研语文 2022-06-09
  

黄金六月,我们迎来了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在2009年9月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开头;按地支纪年,五月为午,所以叫端午,又叫端五、重五。端午的别名远不止这些,还有夏节、天中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等,大都与时令、传说或节俗有关。





芒种三候


端午和芒种总是如影随行。芒种,指有芒的麦子成熟,收割后另下新种。农谚有“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芒种的到来拉开了仲夏的帷幕。


芒种,五月节。

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螳螂生。

鵙始鸣。

反舌无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螳螂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破壳而出。螳螂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小螳螂出生时间又很稳定,古人便把这一现象作为芒种一候。



清  居廉  光清香藤螳螂图页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鵙始鸣



“东飞伯劳西飞燕”,伯劳常被用来比喻夫妻、亲友的分离,伯劳便是鵙(jú),因其声鵙鵙然而得名。“岂惟枭鸟恶,亦有伯劳氏”,伯劳鸟名字虽动听,却因叫声凄厉而被视作不祥之鸟。此时节正是伯劳捕食的绝佳时期,伯劳出动,感阴气而鸣,古人利用其叫声来判断节气,作为芒种二候。



宋  李迪  雪树寒禽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反舌无声



反舌,即乌鸫(dōng),古人认为,是一种可感阳气的鸟,嘴细长,叫声悦耳动听,能模仿其他鸟的叫声,因此也叫百舌、反舌。伯劳鸟感阴气而叫,乌鸫则感阴气而停止鸣叫,“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当天空中不再飘荡着伯劳鵙鵙的叫声,转向安静时,便已是芒种三候了。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离骚 屈原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艾束著危冠




粽包分两髻



榴花忽已繁



重五山村好




端午风俗


端午的起源除了流传最广的“祭龙说”“屈原说”“恶月恶日说”,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和孝女曹娥等说法。据《端午考》,端午节起源于星象崇拜,端午之时,苍龙七宿升至中天,龙星得中得正,暗合爻辞“飞龙在天”,古人便在这一天祭祀龙祖。而《续齐谐记》记载,端午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为谗邪所谤,于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便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使其免遭鱼虾侵扰。这种习俗沿袭下来,便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食粽寄情


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就是吃粽子。相传楚国大夫屈原看到都城被占,深感救国无望,在端午这一天愤然投江,为了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损害,人们用五色线和树叶包了米喂鱼,这便有了后来的粽子。粽子,起初叫角黍,因用黍包成、状如三角而得名。唐宋时期,非常盛行,唐玄宗就曾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到了清时,宫里过节,还要连吃5天粽子。而民间喜食枣粽,因为枣粽谐音“早中”,有早中状元的好兆头。时至今日,粽子仍是人们喜爱的夏令食物。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图之裹角黍  故宫博物院藏



龙舟竞渡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是赛龙舟。端午节也叫龙舟节,因有龙舟竞渡之俗而得名。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民众划着船争相前往救助,由此演变为龙舟竞渡的习俗。还有一说,吴越民族崇拜龙,希望借此形式获得图腾神的青睐,保佑龙子龙孙平平安安。唐诗中就有很多描写竞渡的场面,“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十分壮观。今天,龙舟竞渡仍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活动,别有一番情趣。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图之观竞渡  故宫博物院藏



彩丝系虎


五月初五,古代女子会在身上挂一只艾草编的老虎或粘有艾草的布老虎,用彩色的丝带系上,有避邪驱瘟之意。男子也会在额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字。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可吞五毒,镇邪祟。皇帝会在这一日赏赐大臣扇子,“扇”与“善”谐音,寓意吉祥。乾隆还下令百姓要佩戴五毒荷包,以保安康。日本的避瘟袋、香荷包,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布老虎  故宫博物院藏



戴五色线


《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命人不病瘟。”五彩丝又叫五色线、端午索、长命缕,有红、黄、白、青、黑五种颜色,因为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五色又分别对应五方五行,可保平安。节日清晨,大人们便忙着给孩子戴五色线,系在他们的手臂、脚踝或脖颈上,等端午过后再将它们扔到河中,象征着病祸被水冲走,寓意一年好运。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图之系彩丝  故宫博物院藏



百计避毒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一般指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民间形成了许多躲避毒害、防疫祛病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是“卫生节”。


人们在这一天插艾、挂蒲、浴兰汤、抹雄黄、挂五毒图等。古人喜欢用兰草煎水沐浴,“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兰汤可以去除污秽,缓解病痛,故端午节又叫浴兰节。“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民间相信雄黄酒可以驱蛇,白娘子喝下它现出原形便是如此。雄黄酒是“五黄”之一,五黄还有黄鳝、黄鱼、黄瓜和咸蛋黄。民间认为,黄色居五方之中为主位,可以驱邪避毒。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图之悬艾人  故宫博物院藏



采药斗草


端午正值仲夏,古人认为此时最适合采药,后来民间便将这一活动固定在了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采摘艾草、菖蒲、苍术、车前子等,还会捕蟾,据说蟾蜍的药用价值过了端午就没有了。



清  徐扬  端阳故事图之采药草  故宫博物院藏


由采百草自然衍生出斗百草。斗百草也叫斗草,很是有趣,可谓“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采药人可以比试药草的数量,也可以比试草茎的韧度,还可以比试谁猜中的花草名最多。《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就写到香菱、芳官、蕊官等人斗草的趣事,四五个人围坐在花草堆里,一人先拿一花草说出其名作上联,另一人再拿一花草说出其名为下联,不仅比试识花草的本领,还有肚子里的墨水和嘴皮子上的功夫。


清 金廷标  儿童斗草图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又是一年高考时,祝所有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 E n d -



文字编辑丨郭晓丹 方梦洁

美术编辑丨郭晓丹 方梦洁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每天成长一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