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非交流,影视为桥丨《当代电影》

张勇等 当代电影杂志 2021-02-04
作者:张勇责任编辑:檀秋文来源:《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


编者按

2015年12月11—12日,本刊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四达时代集团联合创意、策划、筹办的首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中非交流、影视为桥”为主题, 来自电影界、非洲研究界、人类学界的专家齐聚一堂,旨在梳理中非电影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中非影视合作的路径与方向,为中国人了解非洲、走进非洲、亲近非洲提供视觉窗口。中非同属于第三世界,都面临着国家复兴、发展民族影视的任务,中非双方的影视艺术家为复兴民族影视所做出的努力具有互相借鉴和参考的意义。中非影视合作不仅是中非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或是未来中非影视业的合作,更是思想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使者,在中非友好交往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刊特选取其中四篇有关中非影视合作与交流的论文,以飨读者。


095
中非电影交往简论

作者:张勇全文详见《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095页
中非电影交流在既定的学术框架中处于被忽略的历史位置。事实上,中非电影伴随中非关系的起步而起步,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结晶。本文分析了不同时期中非电影交流的特点,指出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最直接面向普罗大众的文化样式,中非电影交流将获得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关键词:中国电影 非洲电影 历史进程 人文交流 产业合作

文章
片段
除了把非洲电影引进来,中国电影也积极走进非洲,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立代表处。1958年、1963年,当时的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先后在开罗和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设立常驻代表处。二是选送中国电影参加非洲电影节。1962年,第四届非洲国际电影节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举行,中国纪录片《非洲之角》成为第一部在非洲获奖的影片。三是免费将中国电影输入非洲进行放映。1959—1964年,在“映出就是胜利”的方针下,一共在苏丹、索马里、埃及、北非诸国、加纳映出了近二百部影片。其中,《红色娘子军》等一批故事片、纪录片还被译配成邦巴拉语,在当时非洲电影发展较快的马里和西非地区上映,盛况空前。四是派中国电影工作者到非洲取景拍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派摄影师到非洲拍片,记录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苏河清摄影的《尼罗河颂》(1957)、《战斗的古巴》(1960),李则翔摄影的《仰光纪行》(1958)等;20世纪60年代初,出于支援日益高涨的世界革命的需要,新影厂派出更多摄影师,如刘德源、冯世昌、石益民、李振羽等,到非洲许多国家拍摄了《非洲之角》(1961)、《访几内亚》(1961)、《独立的马里》(1962)、《赤道雪山下的国家——坦葛尼喀》(1963)、《不屈的阿尔及利亚》(1963)、《新生的肯尼亚》 (1964)、《觉醒的非洲》(1965)等。除了新影厂外, 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曾到非洲拍摄《友谊花朵处处开》 (1955)、《尼罗河畔》(1956)、《坦桑尼亚军队的光辉》(1966)等纪录片。这些影片的内容大同小异,一般是先介绍摄制组所到国家的概况,然后反映该国的独立战争以及独立后的新生活,接着讲述与中国的历史关联,从而完成讲述中非人民友谊的时代主题。



099
中国影视对非传播的渠道建设与效果分析

—作者:龙小农全文详见《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099页
中国影视对非传播正在开启新阶段。面对影视传播“五屏争辉、跨屏互动”时代的到来,中国影视对非传播的渠道建设与效果分析急需转型升级,方能提升对非传播力和影响力。本文通过追溯中国影视对非传播历史、分析当下中国影视对非传播渠道建设的现状与效果,就“五屏时代”中国影视对非传播如何拓宽强化渠道建设、提升传播效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中国影视 对非传播 渠道建设 效果分析

文章
片段
2011年底始,陆续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电视台播出的斯瓦西里语版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以下简称《媳妇》),开启了新世纪中国影视对非传播新篇章,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移动互联时代,影视传播与播出渠道,已非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一统天下,手机、平板电脑和个人电脑已然占据半壁江山,影视播出终端早已进入“五屏争辉、跨屏互动”时代。中国影视对非传播的渠道建设与效果分析急需转型升级,方能提升对非传播力和影响力。



103
中国功夫片在喀麦隆

作者:(喀麦隆)大灵·德内·罗德里格全文详见《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103页
本文通过作者自身对中国功夫的认识以及对喀麦隆当地165位居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32位当地影迷采用访谈法调查,得出中国功夫片在喀麦隆以及非洲的传播较广泛的原因,且当地年轻人对武术的兴趣浓厚。因此,本文认为功夫片在非洲市场发展的远大前景,并提出“中喀功夫片”的设想,有利于促进中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关键词:功夫片 喀麦隆 中非文化交流“中喀功夫片”

文章
片段
为了了解喀麦隆年轻人对功夫片的兴趣,我们在杜阿拉(喀麦隆)一家电影院(CINEMA LE WOURI) 随机采访了32位影迷,将当地最流行的三类影片(法国爱情片、美国战争片和中国功夫片)作为备选项, 咨询影迷们对哪一类电影更感兴趣。表2是我们采访结果的汇总。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六成的被采访者喜欢中国功夫片,而喜欢美国战争片和法国爱情片的被采访者分别不超过三成和二成,远远小于喜欢中国功夫片的比例。这说明被采访者对中国功夫片具有明显偏好,中国功夫片在喀麦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点及面地推广,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在喀麦隆乃至整个非洲,中国功夫片深受广大年轻影迷的欢迎。
表2.喀麦隆影迷对不同类型影片的兴趣




106
当“僵尸”遇见“上帝”——后殖民语境下《上帝也疯狂》和《非洲和尚》的跨文化比较

—作者:龚一舟 田边全文详见《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106页
南非电影《上帝也疯狂》及中国版香港电影《非洲和尚》制作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对非洲原始的传统文明进行了想象性建构时均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前者立于好莱坞式纯正的西方文化语境下,用经典好莱坞电影模式、以支配的姿态借用非洲元素探讨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后者基于东西混融的文化立场, 将具有东方特点的文化意识融于香港电影无厘头模式中,在对非洲的建构中表达出重建东方文化自信的对话式精神诉求,但这一表达因深嵌在西方殖民文化语境之中而被消解。 
关键词:《上帝也疯狂》《非洲和尚》后殖民文化 跨文化比较

文章
片段
不同于《上帝也疯狂》中好莱坞式完全被动的非洲,《非洲和尚》最终通过有缺点的中国僵尸拯救了非洲部落,并且尝试建构自身的中华文化自信。这是用“先进文明”建立话语霸权的方式,然而“霸权”在此却不“霸道”,救助的同时不忘给予“沉默” 的非洲以机会,让历苏化为李小龙进行“自救”。
由于西式政治经济文明高度发达,“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几乎已被嵌入西方文明中。然而由于缺乏坚固的文化根基和本源主体,香港在文化上出现了如台湾般的“弃儿”意识,但香港的“弃儿” 意识却努力通过西化文明的加持,表现出浓重的中华意识。这正是霍米·巴巴在后殖民语境中提出“殖民拟仿”(Colonial Mimicry)的概念——被殖民者通过阳奉阴违的“仿拟”和学舌,使西方的知识权力成为自己的筹码。“利用交混和翻译的机会,受殖者将殖民者的行为风尚和价值观念加以挪用复制,把自己嵌入殖民权威的内部造成殖民话语秩序的混乱,从而颠覆殖民者的话语霸权。”含混的殖民拟仿使得影片《非洲和尚》在对非洲进行建构时借鉴了传统东方形象和港式无厘头的方式,呈现第三世界的对话倾向。



109
开拓中国影视研究的新边疆——“首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综述

—作者:余韬 刘颖全文详见《当代电影》2016年第3期109页

文章片段

近几年,随着中非关系的转型升级、中非市场的不断扩大,中非影视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影视剧在非洲的热播,掀起了中非影视对话的新一轮热潮,中非影视合作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从学术上加以探讨则成为当务之急。有鉴于此,时逢“南非中国年”及“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及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之际,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联合《当代电影》杂志社、四达时代集团于2015年12月11—12日举办了首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际司、义乌市政府、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电影报》、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委员会、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以及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政府部门、业界、学界、媒体等领域的中外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会议开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非关系日益紧密,合作市场不断扩大,中非影视交流和互动日显频繁,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非洲影视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对打造集非洲影视研究、中非学术交流、非洲影视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当代电影》杂志社皇甫宜川主编在致辞中谈到,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非洲民族影像复兴对中国影视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有关非洲的影像多数来自好莱坞,这些影片可能并不能反映真正的非洲及非洲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更未站在非洲角度进行艺术表达,属于非洲的民族作品寥寥无几,这是中国当下和未来有关非洲影像应该思考的学术兴趣所在,也是本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刘鸿武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中非合作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最具特色的一个领域,但是中非合作也存在短板,即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人文交流可以开辟两个世界之间的广阔空间,这就是本届论坛主题“中非交流、影视为桥”的意义所在。开幕式上,国内首家专门性的非洲影视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非电影交流与合作”“非洲电影的理论视角”“非洲与影视人类学”“非洲电影个案分析”“非洲国别电影研究”“对非电视译制与传播”六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编辑:冯斯亮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请点击图中二维码dddyzz公众号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发行部电话:010-82296104/82296101编辑部电话:010-82296106/6102/6103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86032783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ontemporarycinema/home?topnav=1&wvr=6


微信号:dddy1984若需深入交流,可添加我们的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