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银行突然宣布,开发商生死局将至!

2018-02-01 蜜姐 蜜财经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然而比天气更为严寒的,当属楼市。

 

2018年以来,房企融资通道骤然缩紧。


昨天,有消息传来,部分银行已暂停受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或暂停房地产开发贷业务。同时,信托业人士透露,在严监管背景下,信托公司地产融资业务更趋审慎。

 

过去,开发商过着近乎零风险的暴利生活,土地是国家的,开发的钱是银行的,建筑队是外包的,挣来的钱装进了自己的腰包,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锅。

 

然而现在风向已变,国家突然收紧了开发商的输血通道。而对于求金若渴、需要大量投入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切断融资渠道,就相当于扼住了房企的喉咙。

 

那么,开发商的死亡号角是否已然吹响?未来楼市又会何去何从呢?



你说北京房价太高?现在你心里别不平衡了,你买不起北京的房,开发商也买不起北京的地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发生了三宗流拍事件,北京丰台区卢沟桥地块及北京四环边白盆窑两宗共有产权地块,因为无企业报名而流拍。

 

而三年之前,相似的时间、相似的地点,楼市却是热火朝天。

 

2015年1月7日,白盆窑的一个巨无霸地块被多家房企哄抢,经过了63轮激烈竞争,华润、首开、平安联合体最终以86.25亿夺得,一举刷新了北京总价地王的记录。

 

有专家还数了数北京历年住宅地块的流标情况:2017年2宗,2015年1宗,2014年4宗,2013年1宗,2012年6宗,2011年13宗——除了11年流标数量较多,其他年份都是寥寥无几。


可见,今年连续一个月流标3宗住宅地块的情况,实在罕见。


没办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算有想拍的心,也没能拍的钱啊!

 

对于求金若渴、需要大量投入的房地产行业来说,切断融资渠道,就相当于扼住了房企的喉咙。

 

历来,开发商筹集资金,无非是以下几个渠道:

 

1、IPO,新股发行;2、上市房企定向增发;3、向银行贷款;4、国内发债;5、海外发债;6、通过资管计划,引入银行、保险、私募等资金;7、民间借贷……

 

然而,在监管高压之下,这些通道逐一被封死。没钱了已经很可怕了,而比没钱更可怕的是,还要还债!

 

看面子都是土豪,看里子全是负债,中国的房企多年以来都是这个套路,但负债比率如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倒也不会出现大问题。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房企,负债已经亚历山大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136家上市房企总负债达6.04万亿元,同比增加1.40万亿元,增幅为23.21%。无论借债时有多疯狂,终归是要还的。

 

黄世仁都要变杨白劳了!未来这可怎么办?

 

我们知道,银行是开发商最大的金主。

 

近年来之所以地王频出,并非房地产公司都是土豪,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通过信托产品、资管计划、地产基金等进入了这些地王项目,而这背后就是银行的理财资金。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金主家里都要没有钱了!

 

2017被称为“最严监管年”,自刚刚履新的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对外释放强监管的信号开始,一场监管风暴就此拉开。而进入2018年,监管文件出台频率大幅提高,仅仅一月,银监会连发了5道公文,刀刀都是对着银行而去。

 

面对银行的种种乱象,监管层是绝不手软,严格对银行自有资金的信贷进行清查,旨在清理银行同业、委贷等业务中存在的违规通道。

 

一年之内,3452张罚单,1877家机构、1547名责任人员被罚,罚没金额近30亿元!与2016年相比,处罚机构数量增长近3倍,罚没金额超过10倍。

 

其中,房地产领域就是最重要的清查领域之一。

 

1月25日,在“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的当天,银监会官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厦门的处罚信息,其中大部分跟楼市有关。

 

之所以选在 “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当天拿厦门的银行开刀,恐怕就是因为厦门是目前“家庭杠杆率”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楼市杠杆率”最高的城市。

 

厦门几家银行被罚,就是因为撞上了“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这条金融监管的高压线!

 

在监管风暴日益猛烈的当下,银行都已经自身难保了,难道还会顾忌“高风险”的开发商?赶紧做切割才是王道!

 

所以,无论银行暂停开发贷业务时暂时性还是长期性的调整,对房地产的融资力度收紧都是大势所趋。


 

可以预见,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房地产行业的大变局时刻——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大鱼吃小鱼的时代正在到来。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化、导致开发商销售业绩的下滑;金融监管的日益从严、融资渠道不断收紧;高杠杆模式运作之下、企业偿债能力却日渐下滑,开发商的现金流会经受重大的考验,而融资能力较为单一的房地产企业极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现在将更加严峻。


每到年关,都是企业现金流最为紧张的时刻,发放奖金、应付借款,偏偏又在此时,银行又掐断了开发贷,加之利息提升、借钱困难的大环境,高负债、现金流紧张的开发商可谓是迎来了“生死时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唯有弹药充足的大企业才能安然过冬,而那些中小企业,难免被兼并或者被淘汰的命运。

 

那么,国家此番举动、用意为何呢?

 

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今后3年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里“金融风险”高举榜首。

 

那么,房地产领域的最大风险在哪里呢?

 

自然是地产行业的高负债。2018年,在即将到期的企业债之中,85%都是地产债。


今年,房地产行业将迎来还债高峰,额度达到3300亿;2019年额度达到4700亿,2017-2019年房企还债规模将超1万亿。

 

随着全球风向的转变,货币政策的转向、楼市调控力度的加深,企业的偿债能力都会经受考验,而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就会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

 

一旦这种大规模的违约开始发生,银行不良贷款就会骤然飙升,当压力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就是金融危机的号角。

 

要排雷,一方面要让国家关乎金融命脉的银行与地产行业做切割,坚决收紧对地产行业的融资力度;一方面要清查整顿这个行业,逐渐化解潜藏的风险。

 

显然,一个高度聚集的行业其风险更为可控。那么,不妨就让正规的、有实力的活下去,让那些能力弱、有风险的自行消失。

 

资金链恰恰是房地产行业的命门,那么就让资金成为行业准入门槛,像查环保而淘汰传统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一样,淘汰那些实力不足、存在问题的“落后”开发商吧。



“灰犀牛”的概念最早由Michele Wucker提出,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

 

纵观各大国金融危机史,当灾难来临时,仅有极少数人能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情,而大多数人依旧浑然不觉。

 

经历过美国次贷危机的美国前财长汉克•保尔森曾私下感慨,2006年他上任后不久,就感到金融风险就像将至的暴风雨扑面而来,但社会无共识,自己手中无武器,眼看着风险爆发。

 

显然,对于“灰犀牛”事件、重点在于危机的预防,而不是危机的治理。


而我国已然正视了这种风险,因此在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楼市调控的加深、银行系统的清查……..这一切看似无关的事件,其实都暗示了国家“防范系统风险”的决心。

 

就连一向看好楼市的任志强终于改口:房价下降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在第十五届中国地产风云榜上,任志强在此次演讲中首次看空房价:


第一,2018年房地产投资一定是下降,增速下降的幅度可能会稳中有降。

 

第二,房地产开发面积会下降。

 

第三,房价下降的城市会越来越多。

 

在大环境之中,无论是开发商,或者是普通人,认清形势、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选择。



另: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各位对楼市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发出你的声音!


商务合作:15201337588(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