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侨批》看歌仔戏的新收获

尹晓东 福建文艺网 2023-04-06
点击上方“福建文艺网”订阅


从《侨批》看歌仔戏的新收获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尹晓东 

 最近,在北京的舞台上又看到了久违的歌仔戏。看了厦门歌仔戏《侨批》后,不免生出许多的感想。我是从《邵江海》开始,真正认识了歌仔戏,认识了一直为歌仔戏写戏的曾学文。福建厦门歌仔戏剧团这十多年的创作足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由于过去在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工作的缘故,每年要看很多戏,有些戏日久渐忘,而福建的戏大多过目难忘,因为福建的戏剧创作始终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些年我的工作不断变轨,先是到国家京剧院,后来到了中国儿艺,一晃十多年。因为工作领域的变化,看地方戏曲的机会少了,但过去那些出了创作成果的院团还会让你惦记,这些剧团是在改革大潮中沉寂了,还是仍在拼搏奋进?这些惦记的剧团中,厦门歌仔戏剧团(现在更名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看了《侨批》这部新戏以后会引起我特别多的感慨呢?因为歌仔戏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厦门歌仔戏成为了中国地方戏曲健康发展的一面旗帜

 歌仔戏过去是一个不太被全国认识的剧种。我记得90年代的时候这个剧种还叫芗剧,除了福建当地人外,大概外省人大都不知道它是哪儿的地方剧种,更不知道这个剧种与台湾有渊源,它的名声不及闽剧、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那样响亮。纵观中国剧种发展史,一个剧种的影响力往往靠的是代表性艺术家和代表性的剧目声名远播。在我的印象中,福建歌仔戏从《邵江海》开始,慢慢成为了被全国更多的观众认识,被戏剧界瞩目的一个剧种,也就是从这部戏开始,歌仔戏逐渐成为了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一个剧种。我的这个认知,从看完《侨批》以后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一个剧种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努力给了我们不少启示。


 看完这部戏,它的三个独特性给我的印象最深。其一,是题材开掘的独特性。“侨批”是许多内地人不太熟悉的一段独特的历史文化。过去一般人对于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认知大都停留在他们离乡背井卖苦力,而恰恰是这批海外华人和他们的后代,在改革开放之初对祖国和家乡建设的贡献最大。但是,下南洋背后的故事我们许多人并不太了解,甚至“侨批”为何物也不为人知。戏剧是我们认识世界体察人生的窗口,这个题材的开掘,再现了华侨华人远渡重洋的血泪史、艰难的奋斗史和创业史,讲述了海外华侨华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写就了一部中国人精神力量的赞歌。在当今这个通讯便捷的时代,如果没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们大概也不会理解杜甫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无论是剧作家还是院团的管理者,我觉得在日常创作生产中最难把握的是对于题材的发现和开掘,这部戏在这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对“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艺术转化与呈现,让人们看见了“侨批”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


 其二,是戏剧样式的独特性。我认为这部戏呈现的戏剧样式是歌仔戏这十多年艺术追求的延续和发展。大概从《邵江海》开始,厦门歌仔戏的创作团队就开始了对当代歌仔戏舞台艺术风格的新探索,他们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追求和拓展歌仔戏的艺术风貌和符合自身特点的舞台样式感。中国戏曲千百年的形成发展历程能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古老剧种的更替,还是新剧种的诞生,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芗剧到今天的歌仔戏,也是努力寻找其在题材开掘、表现形式、审美意识上与当代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的最佳契合点。从《侨批》的艺术呈现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出戏的整体艺术风貌浑然一体,从文学结构与导演语汇的融合,从传统程式到新手法、新形式的运用,从写意舞美观到虚实相生的新探索,让人感到新时代歌仔戏在艺术风格的追求和艺术样式的寻找上越来越成熟。这种独特戏剧样式的构成,大概也得益于十多年来厦门歌仔戏创作团队的相对稳定和艺术旨趣的高度一致。传统戏曲今天都面临着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课题,张庚、郭汉城等老一辈戏剧家毕生都在探寻中国戏曲现代化的道路。在我看来,今天的歌仔戏已经具有了某种现代感的演出样式,逐步成为了具有一定现代人文精神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剧种。一个剧种到底如何建设?传统剧种如何走向现代?当下歌仔戏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照。

 其三,是音乐表现的独特性。《侨批》乐队规模并不大,但它独特的表现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许多新创剧目在乐队编制上,往往追求具有一定体量的乐队规模,当然,乐队编制的齐全会提升音乐的表现力。但是,实际上不是有一个大规模的乐队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听觉效果,要实现理想的属于“这一个”剧目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还在于音乐创作本身,在于技术手段的选择上。这部戏的乐队虽然只有30人左右,但在音乐编配上通过恰当的和声与复调的运用,呈现出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建立起了完美的音乐形象。我对歌仔戏的声腔研究不多,凭过去仅有的一点观摩体验,使我感受到这部戏的声腔是有继承有发展的,比如该剧在对唱、重唱、合唱的处理上,就拓展了过去歌仔戏的声腔,吸收了很多新因素、新手法,使人感到它既古朴又有时代气息。不同剧种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音乐。我曾给学生讲课时讲到,如果打开电视把声音关掉只让你看画面,你几乎猜不到是什么剧种,但把画面关掉,让你只听声音,你马上就能判断它是什么剧种,这就是音乐在戏曲中独特的地位。所以, 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重视音乐的建设,这个剧种不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音乐是戏曲剧种的显著标志,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重视剧种的音乐建设就是重视剧种的本体建设。这些年,歌仔戏的音乐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作为一个戏曲音乐工作者,我要为歌仔戏取得的音乐创作成就点赞喝彩。
      以上这三点感受,可以看作是歌仔戏在新时代的新收获吧。
♫♪  ♫♪  ♫♪  ♫♪  ♫♪ 


(来源:音乐厦门)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3083689502@qq.com(文艺信息)

fjwyj2019@sina.com(文艺评论)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