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的年代,库存周期没那么容易重启

竹杖芒鞋观烟雨 丹江湖上钓鱼翁 2024-07-06
撰写于2024年1月16日,基于当时的经济数据写的。

核心观点:不能拿库存周期理论来硬套中国经济现实,认为周期的四个阶段会像春夏秋冬一样按顺序依次到来,每个阶段持续3-4个季度。产能过剩、需求增速下滑时期,政府的稳增长政策会扭曲库存周期,导致去库存过程被拉长。过剩产能如果不能及时退出,会持续抑制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增速,导致利润率和利润增速持续低位波动。2012-2015年就是典型的例子。现在的经济环境与2012-2015年很像,但需求远远不如那时,幻想库存周期很快重启是不现实的。

2023年10月,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名义存货同比触底回升(下图1),不少宏观分析师认为去库存已近结束,接下来将进入补库存阶段,新的库存周期将重启,甚至基于这一逻辑对股市感到乐观。这种观点目前在市场上非常普遍,几乎成了市场一致预期。
2023年11月底我撰文(点击12)分析说,去库存不仅没结束,而且库存量依然很高,去库存任重道远。本文对此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用库存周期分析中国经济,不能忽视理论和现实的差距
(一)技术错误
过去十几年,每当工业企业名义库存同比增速到达阶段性低点,就有宏观分析师出来说库存周期要重启了。
从技术角度来说这是错误的。一是不应该看同比,同比往往会误导分析者,应该看库存绝对量和库销比。例如截止目前,企业库存绝对量在高位维持了一年多,显得同比增速越来越低。看同比会以为库存已经消化完了,看绝对量就知道压根没消化多少(图2)。二是即便看同比,也不应该只看名义同比,例如2022年底以来PPI负增长导致库存减值,导致名义同比降低。 

图1 工业企业名义存货同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工业企业库存绝对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自己计算

(二)研究框架问题
比技术更严重的是研究框架问题。在中国,研究宏观经济需要注意:
第一,必须从中国的制度现实出发,了解政府的目标函数,理解政府的行为,预判政府的决策,从而预测经济的走向。政府看似不合理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它自己的逻辑。
第二,必须注意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对经济主体(企业和居民)行为的影响和扭曲。
第三,要立足现实来理解、修正经济学理论,而不是拿经济学理论硬套现实。
具体到库存周期,它是需求的正常波动导致的,企业根据订单(需求)来决定持有原材料和产品库存的行为,进而决定了营业收入、利润、毛利率等财务指标。典型的库存周期长约3-4年,每个阶段长3-4个季度。
但是,基钦周期是Joseph Kitchin通过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指标提出来的。中国经济体制与它们并不相同:
一是在西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够根据价格信号理性决策,适时降价去库存。库存能够充分调整(出清),然后等需求出现时再补库存,重启库存周期。这种情况下的库存周期长3-4年。但是在中国,市场机制本来就不完善,还经常被政策破坏。企业经常被政策误导,导致库存不能及时出清,此时库存周期就会被扭曲。
二是在西方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那些无法经营困难的企业会倒闭,使产能出清。那么当库存出清后,当存活下来的企业看到订单持续到来,就会开始补库存。但是在中国,产能周期也被扭曲、拉长了。僵尸企业往往不能倒闭,过剩产能难以退出,继续存在。一旦需求稍有好转,就开足马力生产,导致库存很快堆积,只好开始去库存,库存周期也被扭曲了。
另外,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库存很容易消化,在总需求增速稳步下行阶段库存很难消化,这两种情况下库存周期的表现显然是不可能相同的。
因此运用库存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绝不能教条地认为库存触底后,库存周期一定能按时重启;大量过剩产能的存在会阻碍库存周期的重启。也绝不能教条地认为库存周期重启后一定能持续3-4年,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会像春夏秋冬一样按顺序到来,每个阶段长3-4个季度;大量过剩产能的存在和政府政策会扭曲库存周期。更不能忽视总需求增速的下滑对库存周期的影响。
在过去10年,有无数分析师栽进了这些坑里。下面以2012-2015年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二、2012-2015年
(一)产能过剩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及时退出
我国庞大的工业部门既是经济的稳定器,也给我国经济的波动带来了一些特点。
工业部门的一个特点是:只要经济增速还可以,产能过剩就是一种常态。这是因为:经济增速可以→企业营收、利润增速较高→企业有钱进行研发和技改,降低成本。
企业总是倾向于采用新技术建设产线,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对单个企业来说,这是理性的选择;对全国科技进步来说,也是好事;但是这确实会导致产能过剩,导致不同档次(最先进、先进、落后等)的产能同时存在,生产成本由低到高同时存在。
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角度看,产能过剩不是坏事。问题是落后产能要能及时退出才行。否则,它们的存在就会抑制全行业的利润率,抑制ROE,抑制PPI。在总需求增速下降阶段,产能过剩会表现得更加严重,对行业利润率和PPI的抑制也会更加严重。
在我国,最麻烦的恰恰是,落后产能很难退出。
(二)2012-2015年
在本世纪的前10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和高速城镇化阶段,主要靠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库存周期以及从它延伸出的美林时钟,成为资本市场从业者标准的分析方法。
但是2011年之后,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总需求增速逐年下滑;另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僵尸企业不能倒闭,过剩产能不能退出,市场不能出清。从2012年到2015年,政府年年稳增长,主要抓手就是基建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借此托底GDP,将其维持在狭窄的“合理区间”。但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单位GDP消耗的资金越来越多,TFP下降,企业杠杆高企,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当时企业对2008年底的“四万亿”大刺激政策记忆犹新。当2012年经济下滑、政府开始推出“稳增长”政策时,企业(和很多资本市场从业者)误以为新一轮刺激开始了,对未来预期比较乐观。看到有订单,就预期订单会源源不断地到来,于是开始加班加点地生产。某些首席经济学家当时则认为新产能周期开始了。
然而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大家一起生产,导致库存很快上升。几个月后,企业就发现,订单没那么多,于是只好减少生产,同时降价去库存。但是都不愿意主动退出产能。
这种博弈持续了两年。表现在库存数据上,2012年底至2014年底,工业企业名义产成品库存同比在7-10%之间横了两年(图1),库存绝对量一直较高,无法消化(图2);表现在价格数据上,PMI、PPI、PPIRM不断环比上升、下降,几个月反复一次(图3,其中也有国际商品价格波动的因素);表现在财务数据上,企业营收同比、利润同比(图4)、毛利率、ROE等都窄幅波动,且逐渐降低。 

图3  PMI购进价格指数与PPI环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当月同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更为严重的是:每一轮刺激都导致产能更加过剩。因此要想获得1%的增速,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资源,越来越困难,并且导致库存越来越高。企业的产品价格、营收、利润增速越来越低。直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降到0附近,利润总额增速降到负值。总需求决定的PPI同比(图5,点击查看算法)则在2013年就降为负值,表明了总需求的疲弱。 

图5 总需求决定的PPI
资料来源:自己计算

在2012-2015年的任何时候,只要政府不稳增长,GDP增速就会下降。稳增长使GDP维持在“合理区间”,使原本应该出清的产能和库存不能出清,使原本应该充分调整的企业财务指标和经济指标不能充分调整,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都被扭曲了。
央行201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
以往依靠外需和地方政府主导高投资的增长模式面临转型,但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待形成,经济运行往往呈现脉冲式的小幅和反复波动特征。
即指出当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脉冲式的小幅和反复波动”,这显然不是正常的库存周期。在这种情况下,拿典型的库存周期来硬套经济,认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一定会像春夏秋冬一样依次来临,各持续3-4个季度,显然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采用行政手段严查环保,把大量企业关停并转,迫使产能退出,才扭转了产能利用率、企业营收、利润增速的下滑趋势。但这种依靠行政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带来的经济波动也不是真正的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
三、产能过剩、需求下滑背景下,慎言库存周期重启    
目前中国经济所处的环境与2012年底、2013年初非常相似:
【1】经济增速下滑:10年前,需求增速低迷,潜在GDP增速下滑,带动现实的GDP增速逐年下降,并且被资本市场充分预期,目前也是如此。
【2】产能过剩:2013年Q1工业产能利用率是75.3%,2023年Q3是75.6%,都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当时产能很难退出,现在依然很难退出。至少目前还没有出现像2016-2018年那样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去库存的迹象。
【3】库存累积:2012年库存名义同比约为10%,处于阶段性低位,但库存量比较高。目前也是如此。
【4】稳增长:2012-2015年,政府逐年拉基建稳增长,托底GDP缓慢下降。目前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
【1】10年前经济增速较高,经济中真实投资回报率较高,投资机会较多;自然利率较高,政策空间较大。因此当时需求增速尚可。目前需求增速更弱,企业和居民在缩表。
【2】10年前政府、企业、居民加杠杆的空间远大于目前。 

图6 总需求决定的PPI与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自己计算

这意味着什么呢?参考2012-2015年,这意味着,
【1】在目前我国内需和外需双双疲软的背景下,又没有像2016-2018年那样的行政手段配合,企业现有的高库存很难消化,预计去库存的时间会很长,名义库存同比将会在低位徘徊很久。
【2】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政府拉基建、搞三大工程(保障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将带来总需求短暂上升,但很容易导致库存积累,然后被迫再度去库存。结果是库存上升、下降的波动时间很短。虽然2023年PPI的低基数会导致2024年PPI同比上升,但高度将非常有限。并且展望未来几年,PPI可能都是在低位徘徊(除非某些意料不到的因素导致全球商品价格暴涨,就像2020-2021年那样)。
【3】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增速、毛利率也都将继续保持低位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名义产成品库存同比的变化,判断企业将补库存、库存周期见重启,显然是不现实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