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烽视角10 || 王 烽: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

王 烽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全文共1934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教育的中心任务,这一命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同样是对国家教育目标任务的表述,“教育现代化”更多是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角度,“教育强国”更多是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中的位置角度,而“高质量教育体系”则更侧重于教育自身系统的整体品质。


“高质量发展”概念源于经济领域,是我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转型的标志。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到升级降速、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教育也从以提高普及率和扩大规模为主转向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作为推动“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表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提出的更为切近、更为迫切的任务。


首先,从价值和功能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教育体系。我国正处于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能够支持并且迫切需要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从量到质的跃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核心任务在于加快建成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要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须发挥以下功能:承担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根基,提高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效支撑,成为促进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让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教育中心。


其次,从结构框架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各级各类教育有机衔接,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教育体系。它的骨架是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为目标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普及普惠、优质安全的学前教育,到高水平、均等化、城乡一体发展的义务教育,再到多样化的职普融通的高中阶段教育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以及支持随时随地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共同构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框架。这个体系既要有利于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教育机会,又要有利于满足不同背景的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既要提升全民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多样化人才特别是国家建设急需的战略性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政府起引导支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形式的教育机构则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有效发挥社会和市场在开辟新赛道、积聚新动能上的能动性。


再次,从本质要求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灵活开放、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最终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来设计,教育体系的质量最终要看培养人的质量,要看教育是否提供了多样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阶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有过精辟论述:“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


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甚至身心健康发展都无法得到有力保障,人的个性、禀赋、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被过度压抑和同化,这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短板的根本原因,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打造宽松温暖的学校氛围,形式多样的高质量课程,与数字化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灵活适切的教育教学管理,面向特殊需要学生的支持和服务,个性化和去功利化的教育评价,灵活多样的升学通道,以及富有弹性、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练好的“内功”。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小学管理》2022年总目录

王 烽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补短板更要强机制

王 烽丨科学教育也需要返璞归真

王 烽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让每所学校都找到存在价值

王 烽丨当ChatGPT、人、教育三者相遇

王 烽丨乡村学校的时代定位与振兴之路

王 烽丨智慧教育需要“教育的智慧”





8期文章回顾
 


代蕊华丨探寻名校长工作室高质量发展之路

潘权威丨基于“尊重教育”的育人方式变革实践

李更生丨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研修的价值、理念与机制

龚孝华丨“三诊定案”:名校长工作室个性化培养方案的研制策略

黄佑生丨基于主题引领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策略研究

张菊荣丨日知者行动:走向内在整体改进的名校长工作室实践

周   杰丨从追随者到引领者:基于名校长基地的校长能力建设

成尚荣丨“双名”工作室的宣言和箴言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3年第8期 · 烽视角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九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7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