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宏启观察 ]㊿ · 关注与推进“差异性公平”

褚宏启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本文刊发于2020年第2期《中小学管理》第62-63页,全文共210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差异意味着不一样,既然不一样,还公平吗?公平不就应该是一样的吗?看到“差异性公平”这个词,有些读者难免会生出上面的疑问,甚至会认为这个词本身就自相矛盾。不少人认为,只有为所有学生提供一模一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其实不然。


实际上,公平指的是“合理性”,我们常常说“公平合理”,把公平与合理两个词一起使用。公平与平等不同,平等意味着一样,是一个数量化的概念,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公平意味着合理,是一种价值判断。有些情况下,平等(一样)才是公平的,如不论家庭背景贫富贵贱,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均等、平等、一样,这才是公平、合理的。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差别对待、不一样对待才是公平合理的,例如:与普通儿童相比,应该给予残疾儿童更多的人均教育资源;对于贫困儿童,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教育资源,以补偿家庭背景不利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教育公平分为三种:平等性公平、差异性公平与补偿性公平。


本文关注的是差异性公平,它是遵循“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先天禀赋、身心缺陷、不同需求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精准提供”的差异性教育服务。此时教育资源份额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的,而是“差异性”供给的,但却是公平合理的。


差异性公平的实质是因材施教,正视个体的差异性,放弃对教育同质性的追求,主张人人都要接受适切的教育。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要求提供多样性的教育,包括多种类型的学校、多种类型的课程甚至多种类型的课外活动。


差异性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提供差异性的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达成高质量的教育。因此,要实现“有质量的公平”,必须以差异性公平为基础,差异性公平有助于同时推进“提高质量”与“促进公平”两个目标的实现。差异性公平要求摒弃“提供整齐划一的同质性的教育才是教育公平”的陈腐看法,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仅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教育的差异性公平要求基于学生先天禀赋或缺陷、能力差异等,提供差别化的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例,这种差别化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层次,体现在从大群体到小群体最后到个体的差异。


首先,针对大群体差异,提供不同类别的教育,即提供特殊教育、英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这三类教育的对象分别是残疾儿童、英才儿童(即一般所讲的“神童”)、普通儿童。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要求实现残疾人教育全覆盖,除盲、聋和智力落后三类残疾人之外,将脑瘫、孤独症、多重残疾等残疾人也纳入残疾人教育的保障范畴。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创新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与欧美国家相比、与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相比,我国的英才教育非常落后,亟待发展。(具体参见《中小学管理》2018年第8期“宏启观察”系列文章之《英才教育势在必行》)普通儿童是指残疾儿童和英才儿童之外的儿童,数量巨大,对于此类儿童提供的就是普通中小学教育,也是本文最为关注的。


其次,针对小群体与个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教育。就普通中小学而言,学生差异性很大,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不同,具有阶段性差异;有学优生、中间生、学困生,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有显著差异;即便是学业成绩相同的学生,还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差异。这些差异要求精准提供教育服务,既要求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精准实施教学,也要求学校的课外教育也要因材施教,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自主选择。


在普通中小学有效推进差异性公平、实施差别化教育,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因材施教只是一种手段,也有可能被用于服务错误的目标,如某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把因材施教用到极致,只为某些成绩好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差异性公平、差别化教学等,应该服务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解决大班额问题。在班额大的前提下,教师的教育教学都很难做到因材施教。2010 年OECD 国家(指发达国家)小学和初中平均班额分别为21 人和23 人。据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班数375.49万个,其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有26.5万个,占总班数比例为7.06%;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有1.87万个,占总班数比例为0.5%。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的两极分化态势加剧,我国化解大班额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给教师减负并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但是当前教师非教学事务繁多,相关部门必须把教师从这些事务中解放出来,让教师能聚精会神于教学主业,让教师有时间去研究和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最基本的时间保障。同时,要提升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改进教师培训内容,优化教研内容,让教师在备课、上课、评价等不同的教学环节,学会因材施教的操作性技能。


通俗而言,差异性公平的总体要求就是“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而因材施教是有条件的。政府、学校、教师都要承担起各自的职责,才能真正把因材施教进行到底。

 

(作者系本刊编委、北京开放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20年第2期拓展阅读(点击可跳转阅读原文)


卷首

01 职级制,校长专业化的里程碑

本刊视点

05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施行的现实情境与破解之策
09 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上海经验”

12 整体推进校长职级制实施的“北京行动”

15 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晋中方案”

19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功能、内容与实践推进

22 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几个关键问题:基于校长的思考

探索

25 面向2035: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理性探讨与基层经验——来自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二次学术年会的声音
28 超大城市家长对民办教育资源的客观需求与主观要求

学与教

31 学科教研组建设如何化“危”为“机”?
33 中小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家入校指导?

校长

35 高级研修对校长专业成长的作用有多大
37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

38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演进及展望
42 “精于业,美于心”:为新生代教师专业成长增温提质
44 “微行动”激活新动能:让每一个教师都闪亮

学生

46 “人人皆可为导师”:让导师制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49 学生发展指导的学校综合推进策略

学校文化

52 “成就每一个人”:学校组织文化变革的核心要义

评价

54 精准助力学校改进: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测评及其应用

封面

58 在生态文明校园中涵育“和谐”的人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0年第2期 · 宏启观察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社长:柴纯青

总编:孙金鑫

编辑部主任:谢 凡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

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谢建华

广告部主任:邱本春

发行部主管:张李盈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教师大厦

邮编:100120


本刊投稿方式

鉴于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应广大作者要求,我刊拟重新采用电子邮箱接受作者投稿。原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已于2019年7月正式关闭。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格式: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编辑费,坚决反对抄袭与一稿多投,知情者请向本刊此电话举报:010-8208917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