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庄子:卸下精神负累,身心通畅,逍遥自在

点击关注👉 南师国学堂 2024年08月30日 07:04
点击下方[南师国学堂]看更多好文

图 /来源网络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人活到最高境界,心应该像镜子一样。对外物既不送也不迎,只反映而不留存,所以能承受万物的变化而不受损伤。


这世间纷繁复杂,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凡事该放的放、该忘的忘,让心不受力,我们就能身心通畅,活得逍遥自在。


1

学会“忘”

  • 忘外物,是一种清醒

《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对物质的渴求是人的本能。可若时刻惦记着外物,让欲望超出限度,你就只能走向迷失,陷入痛苦中。

人这一生,其实所需甚少,忘掉物欲的诱惑,过简单的生活,才能获得身心的解脱。

庄子一辈子都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一度只靠编草鞋为生。其实凭借渊博的学识,他想要获取财富和功名,就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楚威王就曾派人携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被他断然拒绝。他宁愿住在草庐里,穿着有补丁的衣服,也不愿用世俗的物欲拖垮自己。没有了物质的束缚与羁绊,他才能活得超脱而自在。

正如庄子所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说,人应该驾驭外物,而不应被外物所奴役。

明代文人黄宗羲说:“少欲觉身轻。”其实世间之物千千万,过度追求物质,不断撑大欲望,只会让自己迷失其中。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物质看得越重,内心的世界就越荒芜。多给欲望做减法,就是在给精神做加法。学会忘掉贪念,降低需求,物质简单了,你的生活自然也能舒心惬意。


  • 忘忧虑,是一种智慧

《庄子·达生》里记载,有次齐桓公乘坐马车去山林打猎。途中,他突然感觉眼前一花,好像有什么东西闪过。他以为遇见了鬼,非常恐惧,连忙让车停下来,然后问旁边的管仲:“仲父,你刚有看到奇怪的东西吗?”

管仲摇了摇头说:“哪有东西,我什么都没看见。”听了这话,齐桓公更加深信自己遇见了邪祟,不然为何他人见不到,自己却看见了呢?回到宫中后,他越想越不安,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苦来自刑罚,内在的痛苦,则源自内心的冲突。过多的思虑,就是在加剧你的内在冲突,让你的心神不堪重负,给你带来痛苦。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总是疑神疑鬼,为臆想出来的事忧虑,结果徒然折磨自己。

老话说得好: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人活着不过数十载光阴,若时时忧心忡忡,事事耿耿于怀,就如同给自己套上一副枷锁。与其在过度思虑中消耗自己,不妨把心放宽点,把事看淡些。

正所谓,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学会忘掉忧虑,凡事不纠结、不挂念,你的一切内耗与不安,都会得到治愈。


  • 忘得失,是一种境界

《庄子》里有楚国大臣孙叔敖的故事。春秋时期,孙叔敖曾经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脸上却从不见任何喜色。他也曾三次遭到罢免,但也从不见有任何愤懑。好友肩吾对此十分不解,就问孙叔敖: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罢黜,难道一点都不在意吗?

孙叔敖笑了笑,回答说:“该来的不必推辞,该离去的挽回不了,得与失岂能自己掌控,何必纠结呢?”肩吾听后,大为叹服。

生活本就不能处处由人,得失亦难量。患得患失的人,难免纠结苦恼;忘掉得失,不在乎失去,就没有什么能扰乱你的内心。

很认同一句话:能折磨你的,无非是你在乎的;能困扰你的,无非是你计较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旅程。很多事你看得越重,就像往背包里放石头,越攒越沉,最终会压垮自己。

面对现实中的得失盈亏,最好的态度就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拥有时不必得意,失去了也不必沮丧。忘掉得失,凡事都能以平常心接受和放弃,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纠结,多些洒脱。


2

不动“心”

  • 不因名利而动心

《庄子·杂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孔子问颜回:“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说:“种地能让我活下去,弹琴能使我欢愉,学习能使我快乐,所以我不愿做官。”孔子因此感叹:“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这世上,大多数人都爱美名高位,追求权力富贵。得不到时,人便忧虑烦心,终日执于一念;得到了,却还想要更多,内心永远躁动不安。

庄子说:“不与物交,淡之至也。”不因身外之物而动心,这是恬淡的极致。

君子之志,从来不在名利场上。因为他们知道,人活着除了物质,更重要的还是内心的丰盈。当世人都在追名逐利,为了世俗的成功汲汲营营。

真正通达之人,早已超越了外物的限制。不再因为得失而烦忧,人的身心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 不因是非而累心

《庄子·外篇》中,有个叫士成绮的人。他因崇拜老子的智慧,慕名去拜访老子,却发现老子不修边幅,家里也是乱糟糟的。失望之余,他忍不住嘲讽对方:“别人都说你有高世之智,可依我看,你跟老鼠差不多。”

本以为老子会生气,可没想到老子根本不搭理他。士成绮得不到回应,只好灰溜溜地走了。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的做法有失妥当,于是来找老子道歉。老子依旧是淡淡的态度,回复说:“你骂我是什么,都没有关系,因为我还是我,并不能影响我,更不能改变我。”

在这个嘈杂的世间,每个人都会面对非议和偏见。如果被他人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人的内心便会如过山车般起伏,永远也得不到清净。

所以庄子劝诫世人: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必拘泥于人世间的是非对错,你自己问心无愧,也自然不受其累。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赞誉我,我不会因此感到荣耀,世人非议我,我也不会因此感到沮丧。

一个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容得下外界的一切言论。因为他们明白,他人的描述并非真实的自己,而自己的本质也不会因人而改变。

与其为此忐忑不安,不如笑骂由人,让一切随风而去。从别人的嘴里走出来,心不受其乱,任何流言蜚语都伤不了你。


  • 不因无常而劳心

人生百年,荣枯有数,得失难量。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担忧在所难免。可庄子却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夫固将自化。”

这世上所有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如果为注定发生的事过分焦虑,为不可控制的事耗费心神,就是把自己置于痛苦的漩涡,让内心犹疑不定,让自己煎熬不已。

唐朝诗人卢照邻出身望族,自小生活优渥,一路顺风顺水。求仕早期,他更是得到邓王李元裕的赏识和重用,担任典签之职。然而,正当他春风得意时,他写的一首诗,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他因此获罪入狱。

人生第一次遭遇变故,他每天彻夜难眠,百般忧思之下,患上了风疾。好在家人多方打点,他很快获释,而且仔细调理,他的身体很快就能恢复。

可经此一事,卢照邻的心境犹如投石入湖,涟漪不断。他变得谨小慎微,经常杞人忧天。没过多久,他的父亲又突然病逝。卢照邻因为悲痛过度,导致病情加重,他的手脚失去了知觉,也不再能胜任当前的官职。绝望之际,他辞官回家,最终因不堪病痛的折磨,选择自溺而亡。


古诗有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生活本就是跌宕起伏,谁也不可能一直顺遂。面对福祸无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赏雨,接住生活给予的一切,痛苦也就烟消云散。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命中的所有经历,不管是美好还是糟糕,转眼间都会变成过去。若时时忧心忡忡,事事挂在心头,那就如同给自己套上枷锁,让人难以解脱。

不如把心放宽一点,‌接纳世事无常,‌淡看际遇起落。允许一切发生,你才能遇见更多可能。让一切为己所用,你才能变得更加强大,无惧兵荒马乱的一生。

《庄子·达生》里有这样一句话:“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意思是,忘记脚的大小,什么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粗细,什么带子都合适;忘记是非,心灵就永远安适平和。

人想要活得通透,就必须懂得忘记,做到不动心,心怀豁达,看淡一切。

看淡身外物,忘记该忘记的,放下功利心,才能卸下精神负累,活得无拘无束。

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名片识别关注南师国学堂

你若喜欢,点个赞,点个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师国学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