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俊洪丨后新冠时代在线教育路在何方?

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2022-09-21


【刊载信息】马克·布朗, 埃蒙·科斯特洛, 恩达·唐龙. 2022. 影响在线学习的五大趋势:从多焦点视角看未来可能发展[J]. 肖俊洪, 译. 中国远程教育(6):21-35.(本文为译者为这篇文章所作的导读)


本文是在本刊老朋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马克·布朗(Mark Brown)教授受某高校委托撰写的咨询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2021年12月初我有机会先睹为快,于是约请他把报告修改成一篇文章在“国际论坛”发表。

在线教育不是新鲜事物,只是新冠肺炎大流行把它炒得更热而已。然而,毋庸讳言,教育大上线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过去几十年在线教育的研究成果,而是主要聚焦“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因此有可能导致以前的研究都白做了,也没有用更长远的目光对待在线学习”。鉴于此,本文“着眼未来又谨记‘后事之师’”,“分析在线学习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首先指出今天的学习环境已经不再是“面对面”与“在线”泾渭分明。在线教育多种术语并存,加之学界对其定义尚未达成共识(目前有46种定义之多),因此文章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界定本研究所指的在线教育。本文归纳分析在线教育的五大趋势,认为把在线教育置于大社会背景下审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在线学习可能、很有可能和更可取的未来与我们对何谓‘美好社会’的理解密不可分”。

第一种趋势是融合,即不同学习模式或形式的交汇。在线教育不是新冠疫情期间的“应急远距离教学”。本节从学习地点和空间的融合出发阐述得益于数字渗透而形成的数字学习生态,指出必须重构数字时代学习环境,尤其是要“把现实世界带进课堂”。融合不是简单的“混合”,不是“只强调不同教学方法的混合使用”,而更像是“杂交”,即取各种模式或形式或方法之长,以促进“教学法创新和变革”。当然,杂交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因为如上所述,它“有助于发挥不同成分的优势”,应该成为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的原则。

第二种趋势是大众化,即超大规模的学习。大规模在线学习不是在线教育后来者所想象的那样因慕课而生。虽然大众媒体不再大肆炒作慕课,但是慕课一直在演变,颠覆我们对教学模式、班级规模、教师管理“大班”的能力,以及课程完成率和在线学习障碍等的认识。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慕课已经进入教育和培训主流。此外,近年兴起的微证书运动也是超大规模学习的一个例子。作者认为“以新的在线路径和平台提供大规模学习机会将继续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第三种趋势是体现教育与政治博弈的开放性。开放性不是新鲜事物,但是近年却成为教育未来大讨论的中心主题。从最初开放教育资源到后来开放教育实践乃至开放教学法,这些转变体现了学界对教育开放认识的不断深入。比如,“从强调‘资源’到重视‘实践’看似变化不大,但却有助于推动这个领域走出利他主义思维和理论性不足的困局”,而开放教学法则“更加关注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的中介作用”。正因为“开放性被赋予多重含义,包括获取、灵活性、公平、协作、能动性、民主化、社会公正、透明性和消除障碍”,因此往往也与“利他主义、慈善和公益”联系在一起。但是由于教育的开放牵涉太多教育以外的因素,在各种力量较量中教育可能处于“弱势”,而教育领域本身也同样“弱肉强食”,因此各种矛盾叠加,甚至有增无减,导致教育开放“雷声大雨点小”。博弈是人类社会固有特征,必将继续。然而,新冠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教育必须开放,相信没有人质疑教育开放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种趋势是交互性。通过精心设计使教与学活动成为一个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和学生与内容交互的过程。交互的重要性是在线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对其理解往往简单化,甚至以为数字技术能提供方便交互机会,使用数字技术便能促进交互,交互越多,越能提高学习效果,交互就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本节首先介绍穆尔的三种交互和安德森基于这个理论而提出的交互等价原理以及加里森等的探究社区框架(尤其是“临场”这个核心概念),并指出新冠疫情引发的新研究方向,即学习者临场(learner presence)和情感临场(emotion presence),乃至关怀教学法(pedagogy of care)对提高交互性、学习投入以及归属和社区感的重要作用。基于研究文献,作者认为,不管突出哪一种临场,“一种教育体验是主动式的还是被动式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教学法,学习者目标、动机和先前经验,以及大背景下的学习文化”。新冠疫情之前,学界聚焦的是异步交互研究,而当下交互研究重点有所转移,比如学习者与教学视频交互(动态画图原则、目光引导原则、生成性活动原则、人称原则和字幕原则)。同步交互研究也因新冠疫情而成为研究热点,比如“如何使用同步在线工具指导和促进深度讨论”,尤其是如何利用沉浸式同步工具和在线平台促进“真实、引人入胜和无缝交互”。随着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学界必将继续探索如何提高交互效果,以进一步促进积极、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第五种趋势是数字技术的多样化。“官方”学习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环境“独霸天下”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动摇,虽然它们将继续发挥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他技术代替不了的作用,但是,只有“一个各种技术相互连通的复杂生态系统”,即所谓“重新野生化”(rewilding),才能“为创新和重新设想学习提供宝贵沃土”。换言之,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着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那些“大技术”,而是要鼓励采用创新前沿的“小技术”灵活开展小规模教学实验。这也是顺应现实之举。比如,爱尔兰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学生列举出对学习有帮助的数字工具或应用程序超过600种”,而教师方面则约300种。因此,作者认为,“教师和学习者必须在建设和影响越来越多样化的在线学习生态系统中拥有强有力的发言权”。

本文归纳的在线教育五大趋势,乍一看,都不是新概念,但是作者基于大量文献对这些“老生常谈”的概念进行新阐释。我深信文中不少见解对我们更加紧密结合国情理解、规划、实施在线教育或者说教育信息化富有启发意义。比如,混合式教学俨然已经成为普通高校的常态,但是本文对“融合”的阐释是否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理解混合的真谛,进而探索更加富有成效的混合式模式?再如贯穿这五大趋势的是人,尤其是教师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从教育信息化到数字教育、互联网+教育是过去二三十年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旋律”,然而,客观地讲,我们对技术重视有加,而对人的因素往往过于理想化。比如,某远程教育期刊推出2022年重点选题,各种最前沿、最高精尖技术令人目不暇接,可就是难觅人的踪影。文章最后引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教育学教授亨利·杰伊·贝克(Henry Jay Becker)用“追赶火车”比喻学校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提出几个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决定是否开始追赶这趟列车之前必须弄清楚火车的引擎用哪一种燃料,还有谁在火车上,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火车改变线路和必要时改变时刻表的机会有多大,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会开火车。”的确,弄清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患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机构或个人而言尤为重要,切忌盲目跟风。

衷心感谢马克·布朗教授对本刊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本文另外两位作者的支持!


作者简介


肖俊洪,汕头开放大学教授,Distance Education (《远程教育》)(Taylor & Francis)期刊副主编,SpringerBriefs in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远程开放教育SpringerBriefs系列丛书》)联执主编。

https://orcid.org/0000-0002-5316-2957


责任编辑:韩世梅


2022年第6期目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