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2】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

杨贵庆 规划师杂志 2022-04-2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实践能力建设 


【编者按】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确立了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框架,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这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实践能力建设”为主题,对城乡规划学科进行讨论,分析城乡规划教育存在的“旧疾”和面对的“新题”,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教育调整及实践能力培育的机制、路径和方法等,以供规划教育界及相关人员参考。

【规划师论坛2】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

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贵庆在《规划师》2020年第7期撰文,基于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背景,以及这一改革对城乡规划教育的影响,文章提出塑造以能力结构为重点、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观点,指出规划师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协同创新能力是能力结构中最体现卓越实践能力的一环,是职业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核心。面对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任务,规划师须针对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阶段、历史文化特征和地理风貌条件等,开展“在地性”协同创新规划;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和渐进式“三式规划”,在规划实践的全过程更好地发挥协同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文章提出城乡规划课程设置应及时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及时补充相应的实务应用课程,为卓越实践能力的培育打好基础。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能力;能力结构;协同创新能力;城乡规划教育;城乡规划专业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0)07-0010-06 

[ 中图分类号 ]TU981 

[ 文献标识码 ]A

[ 引文格式 ]杨贵庆.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J].规划师,2020(7):10-15.





背景和问题

(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行业面临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重任。在自然资源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多规合一”,把过去城乡规划主要服务的对象——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规划,纳入国土资源整体框架内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体现了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体现了“天、地、人”的整体宇宙观,反映了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时代进步。这有助于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国土空间规划如何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土空间资源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及如何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更加精准化地为规划、实施和监管提供支撑和保障,等等。

相应的,上述新的要求对国土空间规划具体的编制工作也提出了挑战,进而对规划编制技术人才、规划教育产生影响。那么,传统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做出及时响应?诚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教育界认真研究和探讨。这里,本文就规划师面对新挑战的规划实践能力进行讨论。

(二)城乡规划创新实践人才缺乏的困境

总体上看,面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创新实践人才极为重要。尽管我国城乡规划教育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并随着注册城乡规划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但从全国整体看,注册城乡规划师的数量仍然缺口较大,在日常技术支持和服务范围的分布上极不均衡,规划师的业务能力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在一些地方,规划编制工作成为一种套用规范标准的“生产”,本本主义、照搬照抄现象屡见不鲜,无法实事求是、科学精准地把握关键问题,无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效益,从而导致规划方案不切实际、难以实施,或在实施过程中造成“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特别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面对更为宽广的领域、繁重的编制任务、复杂的制约条件及各方矛盾和利益冲突,如果规划师不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要点,拓展认知领域,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那么就很难胜任时代重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处于爬坡阶段,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仍处于激烈的变动和重构之中。如何保持城镇化各方面要素的动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作为顶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起到重要的宏观把控与战略引导作用。如何使国土空间规划成果能够科学、合理、“有用”,能够因地制宜、切实指导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要求规划师将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建立桥梁,做到规划面向实践,不仅要面向错综复杂的现状物质条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和矛盾的复杂性,以及适应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始终体现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属性的价值观。因此,规划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更加深入地认识“培育卓越实践能力”这个问题并反思目前的城乡规划教育?如何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及时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本文将从能力结构的视角出发,对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培育展开讨论。一管之见,求教于同行。

本文所讨论的实践能力是指具有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以胜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确定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结构是指职业规划师从事规划实践的主观条件的构成,它是实践能力的内涵诠释;卓越实践能力中的“卓越”,是指在具体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过程中能创新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卓越实践能力的运用,不仅综合既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与物质空间的关联,还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既有的关联,通过具体规划方案的实施,为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价值。





文献研究

著名规划理论家John Friedmann 在其自传体文章《规划作为一种职业—迄今为止的旅行》中谈到,规划有5个重要的“操作”项,其中第一项就是要有“一个战略及实现战略的战术”。他告诉人们,尽管规划战略头等重要,但是实现战略的具体措施、方法和路径等也同等重要。奥地利著名规划教授Gerhard Schimak在其自传体文章《培育规划师—美好未来的梦想》中谈及关于规划教育对于未来规划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了规划师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要性,指出规划教育“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具备战略思维,提高对特定知识之间相互依赖的认识,以系统方法去处理复杂问题”。

关于规划教育如何让规划师掌握应有的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是我国教育关注的话题。进入21世纪,我国城乡规划教育领域不断深入探讨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强调城乡规划学科面向实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趋势。例如,石楠指出“城市规划科学性源于科学的规划实践”;吴志强等人通过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的研究,提出我国当今规划理论学界必须结合“资源和能源供应极限的环境特征”“高强度城镇化的区域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性的动力特征”“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的人群特征”“信息网络新科技引起的空间聚散特征”,为面向实践的城乡规划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赵万民等人研究指出,城乡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建设,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客观需求;杨俊宴提出“城市规划师能力结构的雷达圈层模型”,强调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复合能力培养的方向,强调规划师能力培养与规划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侯丽等人对我国城乡规划教育进行了回溯和思考,指出我国城乡规划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教育与行业发展和实践紧密结合”,同时指出“需要更加严肃地自我审视和适时转变”,以面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城乡社会转型;笔者基于对城乡规划学基本概念的辨析及学科建设的思考,指出“城乡规划学就是探索和揭示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通过规划的途径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孙施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需要和当前城乡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以城乡规划作为干预城乡发展的公共事务的知识需求”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并“突出针对问题的知识运用和实践导向的方式方法”;赵民、杨保军等人分别从改革开放40年、城市规划70年的历史发展视角阐述了城市规划学科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紧密关联性,鼓励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创新。

我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规划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结构,特别是应用实践能力。《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 以下简称《专业规范》) 关于“培育目标”就明确指出要“具备坚实的城乡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同时,在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中专门列出了专业实践课程和学分,强调学生建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联和桥梁。

总的来看,关注规划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一贯性的。因为规划毕竟是面向未来发展的专业工作,所以必须要在城乡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方面做到更紧密结合。规划理论必须面对我国当今的城乡发展实践,并运用理论和相关知识,系统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的培育是我国城乡规划教育重要的特征之一。面对当前我国建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新局面,以及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国情,对于未来规划师实践能力的培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要培养卓越实践能力,以创新解决复杂问题,全面服务好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能力结构的塑造为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一)实践能力是规划师能力结构的本质

(1) 实践和实践能力。

实践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特征,也是城乡规划职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体现。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使得城乡规划的方案、措施等充分体现出理论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才能把城乡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社会公平和公正价值付诸实施并体现出来。“实践”的特性,正是区别“计划”(Plan) 和“规划”(Planning) 这两个词语的关键。作为连接“现状”与“可能的未来”的全过程,规划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其应有的作为。早期学者引入这一学科的时候,有采用“城市计划学”翻译的,如1930年出版的《城市计划学》,郑肇经先生就采用了“计划”一词。书中在陈述一些规划原理的时候,不少地方引用了欧洲的案例,特别是当时德国规划建设城市的先进理念。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城市规划专业正式被命名确定。采用“规划”一词而没有用“计划”,就是强调城市规划是对于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落实和安排,体现出规划专业之行动力、执行力的导向。

“规划”更贴近“Planning”一词,更能反映这一学科的实践特性。尽管科学认知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实践过程,那么理论再严谨、分析再透彻、论文再精彩,也只能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无法解决具体的问题,无法导向发展的目标。我国实行的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制度,正是作为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指向。当然,通过卷面考试而获得的注册城乡规划师资格,并不一定就证明规划师已经获得卓越实践能力。这是因为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的“规划实务”科目,毕竟无法涵盖全部类型,而在实践过程中还会碰到新的类型。面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新类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规划师的实践能力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 实践能力和能力结构。

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被诠释为能力结构的各个组成子项。菲利普·伯克等人提出“规划师的核心能力”建设,包括“前瞻性、综合能力、技术能力、公正性,共识建构能力、创新能力”6个方面。我国城乡规划学《专业规范》也在“培育规格”一章中专门列出关于规划专业本科生能力结构的要求。笔者曾对城乡规划本科生能力结构与职业规划师核心能力进行对照分析,指出“本科生能力结构的建设是直接指向作为职业规划师的核心能力的”,两者具有一致性。可以说,能力结构是规划师实践能力内在的核心竞争力,而具备卓越实践能力是能力结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意义所在。能力结构的各项组成内涵已经把城乡规划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等与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愿景发展目标等相联系,充分考虑到了今后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师应该具有的良好素质(图1)。

(二)协同创新能力是规划师能力结构的灵魂

能力结构的各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递进关联:从前瞻预测能力到共识构建能力,前5项的实施主要面对既有的条件,而第6项协同创新能力是能力结构的升华,它将在实践过程中带来创新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有条件,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解决一个老问题的同时,不仅可以避免产生新问题,还可以同时解决若干个老问题。

现实中,不少地方的规划实施和实践过程就十分缺乏协同创新能力。例如,笔者经历过一个浙江黄岩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为了给予沿线试点村庄以便利的交通联系,区里申请了省交通设计部门的资助项目用来拓宽一倍现有的乡村道路。省交通设计部门就按照拓宽道路红线的要求进行设计。由于道路的一侧是既有的村庄住宅,拆迁难度大、成本高,无法拓宽,而另一侧是河道,因此只有向河道的一侧拓宽,这就需要填埋河道。但根据水利部门要求,河道水面面积不能减少,必须在拓宽道路之后,征用外侧的农田再挖出河道,以补偿被道路占用的河道。这样做,不但工程的技术合理性没有问题,而且也符合各管理部门既有的规定要求。然而,这将导致既有乡村河道生态与景观的大破坏,原有河道两岸的原生态的树木植被将被砍伐,几十年甚至更久所形成的河床生态环境被破坏,原有乡村环境的宜人尺度也将遭到破坏。可见,这样的规划建设是一种“破坏性建设”或“建设性破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的设计团队立刻提出停止这一做法,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在原有河道的另一侧新建一条道路(道路宽度符合拓宽一倍的要求)。这样,可以保持现有的道路、河床、绿化,并不多占农田指标,可省去填路、挖河的一大笔投资,省下的资金可以用于新建或改造几座桥梁。在建成之后,遇到节假日旅游高峰,可以把河道两侧的道路通过“单向行驶”交通组织来满足交通流量增加的需求。最终,在经过与省交通设计部门的多次沟通后,这一方案得以成功实施。

协同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培养职业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关键。协同创新能力要求规划师跳出既定的思维逻辑、既有范畴,避开线性思维,通过“顿悟”思维,形成基于所有已知条件、既有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协同方法,体现出独到性、灵活性。这种独到见解和应变路径,已经充分体现了能力结构中的其他5项内容,同时考虑到了工程实施可能、各项规范标准、投资成本经济性、社会矛盾化解、地方文化传统和景观价值等多种因素。这种融合、融会贯通的能力,也是将普通的规划师培育成为建设项目“总规划师”的重要基础。






基于协同创新能力的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规划师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蓬勃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对规划师的协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不仅要保障我国现有国土空间资源的安全性问题,还要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解决可持续使用国土空间资源的问题,同时需注重国土空间资源使用的效率、公平和特色。这些要求对于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师来说,需要统筹兼顾、密切合作、发挥创造性。因此,正如奥地利Gerhard Schimak 教授所述,“空间开发需要一种新型的规划专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许多不同领域的广泛知识,而且还需要一种针对空间开发的知识整合方法”,而创造力“可以在既有知识与未来可能性之间架起桥梁”。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的关键阶段,面对的规划任务的繁重和复杂是前所未有的,对规划师实践能力特别是协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城乡规划学科和职业规划师、规划行业等也受到国家重视,规划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规划师队伍和规划行业迅速发展。这从我国近10 年来每年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参会人员的浩大规模来看就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则十分缺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同时兼顾城镇化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避免“复制”和“单一标准”,是保障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命题。因此,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我国城乡区域规模尺度多层级并相互影响、城乡发展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复杂性的挑战,规划师需要审慎思考并提出具有差异化的、精准的应对措施。其中,经济环境的差异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文化环境的多元性及物质环境的多样性等,都要求规划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协同创新能力,以解决实际难题。

(二)面向更多不确定性的创新实践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使规划师将面对更广范围、更多类型和更多影响因素的空间对象,规划将面对发展预期的更多不确定性,这要求规划师在实践中发挥协同创新能力来应对挑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虽然发挥了总体控制和良好秩序的积极作用,但是受到了“效率不高”“不够精准”的质疑;如今由市场方式和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这一“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将可能产生“秩序混乱”“公平缺失”的问题。面向新时代,“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和互相促进,将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的挑战。

如何面对规划实践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由于“规划”本身就带有关于未来的努力,既然未来无法全部预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超越人们既有预测水平,那么实践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难以避免。通常,规划师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列举出所有问题,轻重缓急地进行排序,以有限的各种资源来一一解决设定的问题,或者规划师也采用“目标导向”的方法,列举出所有目标,由近及远地分期予以实现。但是,无论是“问题导向”还是“目标导向”,都带有“静态”思考的不足,一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则难以及时反馈。因此,面对不确定性,需要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把处理当前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动态地调整重点问题和预期目标,并采取更加有效、精准的方法,Gerhard Schimak教授称之为“渐进式”(Incremental) 的规划模式。

当前我国开展的多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这些规划编制完成之后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碰到各种不确定性?如果碰到新的情况,那么需要坚守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调整的内容有哪些?针对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规划师的卓越实践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处理好法定的内容,确定国土空间资源使用的负面清单,在综合复杂的因素下做好积极的改变和调整,这是作为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重要考量。

事实上,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已经面对诸多发展的不确定性并积极应对。例如,在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中,针对比较复杂、难以分类的村庄,指出“对于看不准的村庄,可暂不做分类,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在编制村庄规划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村庄周边区域环境变化要素较多,国家文件规定的3种划分类型无法直接套用,暂可作为“无法分项类”。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分项类”可能还不少。这种“留白”的做法,是对村庄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应对,是一种创新的做法。

(三)基于协同共赢的规划师创新实践

卓越实践能力需要协同创新。面对实践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规划师需要具有组织利益各方共同参与实践的能力,连接政府、专家、投资者和相关居民等多元主体,通过有效沟通,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创新性思路和方案,并协同各种要素落地实施。

例如,对于大城市住宅区停车难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20年前并不严重,因为当时发达地区大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区规划停车指标一般按照每3户一辆小汽车来配置停车位就可以达到审批要求,但是20年之后的今天,这些商品房住宅区几乎每家都有车,而且有的家庭不止一辆车。停车问题严峻的程度,不但导致资源紧张而影响正常生活并产生邻里纠纷,而且车辆占用道路、绿地和休闲活动场地,甚至堵塞了应急消防通道。不少地方已经有关于火灾时消防车无法进入居民小区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报道。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急需解决。然而,住宅区内部的用地已经无法提供更多车位,也不可能重新改造既有住宅楼宇而增设或扩建地下车库。因此,面对20年前规划所未曾料想的这一不确定性,是否可以通过新的详细规划协同创新予以解决?笔者曾基于当前我国大城市居住小区停车困境的研究,提出开发利用住宅区邻近的中小学操场地下空间的建议,指出停车取车的步行范围适当、建设用地条件可行、停车和操场使用功能并行不悖、不存在地下设施开挖的安全隐患、资金投资回报方案可行、施工时间条件可行等多种有利实施条件,并专门针对真实案例提出改造的方案。但是,这个创新建议和方案却遇到现行体制管理与规范上的挑战。因为主管中小学的教育部门没有这方面的规范和许可,如果要实施这一方案,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协同各方利益主体来制定新的权利责任分工,甚至要更新既有的相关条例。这将面对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工程。

因此,在规划实践的全过程,并不是规划师“单枪匹马”做规划,而是要协同各方力量,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式、互动式和渐进式“三式规划”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这要求规划师担任协同创新的主导角色。

(四)规划师协同创新能力培育的知识点和课程响应

和传统的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相比,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国土空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更倡导在“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更注重人与自然、人居建成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因此,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超越了传统城乡规划建成环境的范畴,使得建成环境与非建设环境成为一个共同体。

面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城乡规划教育需要建构以下4个“基本面”来积极响应实践需要:一是基于“生态安全”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面”,包括自然资源类型、自然灾害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使用基本控制线等主要内容;二是基于“使用效率”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面”,包括功能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土地使用优化、基础设施保障及建设发展空间预留等主要内容;三是基于“社会公平”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面”,包括城乡融合共构、城乡居住用地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精准化配置、市政基础设施全覆盖及城乡产业就业空间等主要内容;四是基于“地域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基本面”,包括地质特色保护区、文化地景区域、革命圣地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主要内容。同时,城乡规划教育还需要以2条主线来贯穿上述4个“基本面”的规划任务:一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监管和治理主线,包括明确主管和事权职权、对接各种规划类型的规划实施、启动规划变更和修正,体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二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这一技术全面覆盖、动态监测和精准调控国土空间资源使用状况,为“多规合一”提供技术保障。

上述4个“基本面”和2条“主线”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规划实践提出新要求,就需要规划教育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点和课程做出积极响应,从而支撑未来规划师协同创新能力的培育。例如,及时对既有核心知识单元及其对应的10门核心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加强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师能力结构中所需具备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在城乡规划专业实践环节,及时增加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涉及要求的教学内容,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务的主体框架和相关内容予以了解,如一些跨区域特定类型国土空间规划内容,包括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重要文化遗产地、跨区域交通运输路线走廊、跨区域能源保护和开发、主体功能区及其他类型经济协作区等,以便明晰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当然,上述知识点和课程设置,将针对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阶段及分重点予以实施。

结语








面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规划师需要胜任新的规划实务挑战,通过创新、创造开展规划实践,发挥卓越实践能力,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空间耦合演绎中的“总指挥”。反观城乡规划卓越人才的培育,城乡规划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结构建设,加强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及其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训练。协同创新能力是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的灵魂,只有具备了卓越实践能力,规划师才能够在实践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对于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规划创造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









来源:2020年07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20年07期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未来规划师卓越实践能力培育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规划师论坛1】青岛市国土空间“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规划师论坛2】我国县域国土空间“双评价”理论与浙江嘉善县实证研究
【规划师论坛3】国土空间脆弱性评价及优化策略——以山东省荣成市为例
【规划师论坛4】基于“三生”功能的柳州市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