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元宽 鲁沛竺 |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向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2024-02-05

收稿日期:2022-02-24

修回日期:2022-03-20
终审日期:2022-03-20

录用日期:2022-04-06

网络首发:2022-04-12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周元宽  鲁沛竺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向

摘    要:体系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规定,其本身蕴含着组织理论的框架和实现内生发展的脉络。倘若学术和实践层面的教育体系完全合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那么以教育体系为思想线索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道路就能变得明朗。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结构要素式、过程环节式和问题要务式等多种解释方案,虽各具合理性及较强的互补性,但未呈现其理论全貌。据此,基于“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的概念再解,可进一步推演出理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最佳视角。从理论层面,应该围绕语词逻辑、价值逻辑和体系逻辑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性质研判、立场阐释和视角说明;从实践层面,应该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体系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范畴理顺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次序,以价值和逻辑融贯为标准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周元宽,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与高等教育学研究;鲁沛竺,女,山西忻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师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新时代学前师范生TPACK素养发展策略研究”(SK2021A014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比“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提法,突出了教育体系之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价值,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的发展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折射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的进阶和教育理念的升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开启新时代教育强国新征程擎画了新的蓝图,意义重大而深远,其作为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的重要价值得到确认。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思想线索,不同的教育体系观不仅衍生出不同的高质量教育理论解释框架,同时影响了高质量教育的实践发展方向。因此,探索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确切内涵,理顺高质量教育的体系逻辑,对于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统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一、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多元解释及其分析

已有研究文献中,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主题的研究自2003年左右就已出现,但直到2016年,研究大多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如义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高专质量保障等展开,高质量往往是研究者诉求的一种主观表达,与“教育体系”议题相近且逻辑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就“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做出解读,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一批讨论“高质量发展”基础理论问题的文章。在内容上,有如下方面:第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和基础;第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剖析和实现路径;第三,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终身学习及教育治理等之间的关系,体系建设更多被视为高质量教育发展中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实施路径。2020年以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政策话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目标被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命题得到重视,其内涵、架构、核心命题、系统论基础和建设模型等相关研究不断涌现。综合来看,已有研究接续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问题,基于实践的体系指标和实然层面的分析较多,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架构等相关分析较少,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忽视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特定概念的理论意涵,重“高质量”轻“教育体系”,认为“高质量”是对于“教育体系”的创新性规定,辨析“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的关键在于理解高质量的含义

具体来说,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主要有结构要素式、过程环节式、问题要务式和综合式多种解释方式。

(一)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多元解释

结构要素式。结构要素式依循宏观的、静态的、横向的理论逻辑,展现的是国家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龚欣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将高质量教育体系按照空间结构进行分类,以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为例,围绕城乡空间的管理规制将其定义为城乡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层级结构和类别结构是城乡空间结构的下位分类标准,研究中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首要特征的空间上是优质共享、协调均衡。朱旭东等人依据现代化发展的要素出发,立足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划分为:能够满足人的现代化需要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现代化需要的混合教育形态体系、能够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国际教育体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需求的数字化教育体系、能够满足和谐社会现代化需求的民办教育体系以及能够助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教育治理体系六大部分。曹晔对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解读是从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处的结构切入,分析了职业教育长足发展中需要处理的三个方面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的互通关系、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级的衔接关系、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的互补关系。据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职业教育体系的五个子体系:人才培养制度、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形式和人才培养条件。以结构要素式呈现教育体系突出的优点在于体系逻辑整全,要素之间关系明确,层次分明。但是层级结构和类别结构之下,要素被抽象化、对象化,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微观问题、当下紧要问题和动态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消隐,作为一种研究或讨论的理论框架缺乏一定的开放性。

过程环节式。过程环节式依循微观的、动态的、纵向的理论逻辑,最接近学校层面对教育体系的理解,包括教育事业组织实施的所有环节。于发友认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在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成型的前提之下的制度落实,可将高质量教育发展任务分解为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育人方式创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治理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等九大任务。换言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实质上是按照教育教学实施过程递次展开的顺序分为九大模块。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等人在建构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借鉴了“四梁八柱”体系构建的思维方法和西方CIPP评价模型,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和过程性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应该从背景、投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模块着手,确定以价值质量、条件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体现了对于教育体系的过程性理解和环节控制。过程环节式的教育体系解释将教育做项目式分解,以明确的线索串联教育体系纵向展开,对于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教育体系分析具有突出价值,但借此分析宏观教育体系的话,其全面性、逻辑性、各环节之间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分析论证。

问题要务式。问题要素式依循实践逻辑,关注时代性、敏感性和紧迫性的教育重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区和主体差异,往往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刘来兵等人对于教育体系的解释是:基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不足的突出问题,将学校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三者并列为教育体系的基础构成,其中学校教育为核心体系,课程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其辅助体系。周洪宇提出,教育体系规定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面、任务和措施,具体而言包括: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终身学习与教育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五大模块。管培俊以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题,针对当前影响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突出、显著问题,分别论述了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破“五唯”和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教育服务新发展格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六大策略,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解释以问题描述的形式展开。问题要务式对于教育体系的解释以问题的轻重缓急为序呈点状展开,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性和较强的时效性,有助于推进研究聚焦和问题解决,但是由于研究者立场差异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作为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导向性不足,难以促成研究共识。

综合式。综合式指的是上述分类逻辑的两两结合或两三结合。如汤贞敏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划分内隐着结构要素式和问题要务式的双重逻辑。在其体系描述中,既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并列,又有诸如教育制度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课程教学资源、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教育治理体系之类的具体问题。郑勤华等人锚定质量标准构建了对应的教育模型,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模型和以人的发展规律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型、以个性化终身学习为导向的教育供给模型和精准高效的教育治理模型,并以此作为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大基础模型。其中将教育供给、教育治理等并列,内在蕴含了综合式的解释逻辑。综合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结构要素式、过程环节式和问题要务式等存在的不足,但是体系内部逻辑不清晰,难以支撑更加宏大的、体系化的、层层递进的研究。

(二)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元解释之分析

教育体系应该是对于教育发展任务和前景的综合描述,是一系列教育规制的总和。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讨论一方面是基于当前特定的政策话语背景,另一方面说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系建构尚未完成,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虽然教育体系总体来说处于有序发展的状态,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结构性要求,但其中各级、各类、各要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其关系还需进一步厘清。现阶段存在多元解释的具体原因包括:从原点上,研究者对体系本身存在差异性理解;从路径上,研究者对于体系分类标准的个性化把握;从立场上,研究者本身基于不同的研究立场,研究取向各有千秋。

从原点上,如表1所示,研究者对体系本身存在差异性理解。虽然在已有研究中,并非所有的研究者都有意对自己秉持的体系论、系统观进行解释说明,但是透过其研究成果可以比较清晰地展示其体系观点的差异。有的研究者对于体系的界定倾向于结构性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体系的特殊性就在子体系的结构关系,只有通过子体系之间通过耦合或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更加高阶的总体系统,对于体系的理解必然也是通过不同层级的要素与其间关系实现的。因而他们解释教育体系的时候自然偏向结构要素式,认为界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是维护教育理论体系的整全,实践层面的体系建设需要以调整教育事业整体的结构和布局为先。有的研究者对于体系的理解倾向于生成性系统论,认为体系是开放的,无法依靠自身实现组织、创生和演化,只有通过外部环境输入信息,才有可能使得体系或者体系内部诸多可能的分叉组织不断响应变化,以此达成可能的平衡状态。以生成性体系观为原点,研究者对于教育体系的关注点自然聚焦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动态因素即当前面临的紧要、突出问题。

表1 “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元解释之系统论差异分析

从路径上,研究者对于体系分类标准的个性化把握。体系的分类标准是教育体系的重要规范,不同的分类标志体现出对于教育发展观念的不同侧重,同时也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尺度。已有的研究呈现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于教育体系的划分是以层级为标准,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框架下,几乎不假思索地使用“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提法也屡见不鲜,职业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普职结构关系、应用型本科转型、学科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都被囊括其中,足以说明以类型为标准划分教育体系的做法在学界中也是广为认可的。同时,以形态为标准进行体系划分,将高质量教育体系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聚焦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构建或着眼于线上教育、线下教育两大体系融通的研究也屡见不鲜。

从立场上,研究者基于个体不同的背景、兴趣和需要有不同的取向。基于研究个体的立场造成的教育体系差异化解读是不言而喻的。学理性上,教育学理论研究者对于教育体系的理解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往往在概念的使用上更加谨慎,研究中会以简要的语言进行概念的使用语境说明或词源澄清。教育实践工作者往往是围绕当前工作重心展开,对于教育体系的描述呈现点状突出的特征。此外,研究者对于教育体系的界说往往围绕自身的研究兴趣有选择地展开,如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关注体系架构中的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处境,教研工作者则更加关注高质量教研体系建设的可能路径;政策的制定者对于教育体系的把握具有突出的方向性,更加宏观、全面,政策的研究者对于教育体系的把握具有突出的学理性,关注体系的理论自洽和实践契合,政策的执行者对于教育体系的把握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更加微观、具体。

综上可以看出,当前对于教育体系的多元解释并非个别研究者的疏忽,均具有一定的研究理性和实践基础。重新审视教育体系概念,现阶段的多元解释正是对于体系本身发展目标、发展次序、相互关系、体制机制、组织框架各方面的侧重,这些具有互补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最终达成完善、精妙的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是有益的。尤其在当前教育事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在“十四五”乃至第二个百年之际,理论层面的正本清源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以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澄清促进教育发展理念转变、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才有可能扎实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向教育现代化强国迈进。作为研究者,意欲呈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全貌,需要采用综合的分析视角。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综合分析并非对前文所述三种解释方案的无意杂糅,而是研究者自知、自觉、自成体系的理论推演,有意识地进行不同逻辑之间的融贯与串联,最终构建一个全面有序、定位清晰、衔接畅通、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

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

对于研究者,面对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从学理层面进行概念聚焦,不仅要对于当前原生、本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成果有理性审视和主动构建的自觉,还应该合理吸纳和转化系统理论研究的成果。通过整体性、体系化的把握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严谨的说明,引导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从语词逻辑的层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性质研判,从价值逻辑层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立场阐释,从体系逻辑的层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视角选择。

图1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

(一)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性质研判

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语词具有多种理解方式。结合已有研究,对这一复合概念的剖解出现以下的侧重:其一,“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可分解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其中,“高质量”是教育特定发展形态的表达,重在修饰“教育”,“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育”的实践表达,在意指上接近“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也可理解为“高质量教育发展”,其研究母题仍是教育发展这一议题,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在落实新发展理念;其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可分解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其中,高质量是对于教育体系的要求,重在修饰“教育体系”,“建设”是指向教育体系,在意指上接近“构建”,其研究母题是体系研究或系统研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重在转变教育体系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在前者理解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是对教育发展状态的创新判断,是学理上需要重点界定的部分,因而相当一部分研究以特征描述的形式对于“高质量”进行解释说明;在后者的理解的基础上,“教育体系建设”成为研究的重点,研究往往是以体系结构的形式对于“高质量体系”进行了界定。

从理论话语的视角来看,上述解读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性质研判需要从政策话语的角度寻求突破。将其置于成组成套的术语中,理解分类学范畴各部分的明显的或不明显的术语所起的重要作用,借助其“局部的整体性”才能真正理解术语。从政策话语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已经就“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解读,表明“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之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教育发展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教育战略目标。据此,可以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实践的路径,意在以体系建设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从系统设计和战略实践的高度,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整体谋划,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制度安排和实践路径,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念”的发展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综上,高质量教育体系意在强调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制度建设问题,具有自身的特有属性和学术逻辑,对其解读不能简单尾随“高质量发展”释义。如果只是对于高质量的内涵进行描述,忽视对于教育体系的界定,那么将陷入特征描述的虚无中,既无法形成学术共识,也不具有实践操作的参考价值。参照《教育大辞典》中对于教育体系的定义“为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教育、教学功能的教育组织形式整体”,可以进行推演,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协同性的体系设计。在当下政策语境中,教育发展的体系诉求是在前期教育子体系建设均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整体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体系性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紧要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在此诉求之下,教育发展的关注点由局部转向整体,由各层级各类型教育转向不同类型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高质量的体系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对于教育发展的需求,各主体职责明确、各层次教育协调融通、各类型教育互惠互补、教育要素流动通畅、教育结构稳固但灵活,各子体系及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立场阐释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最大优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理论需要对其进行立场阐释,为研究者明确认识、考量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立足点,明确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满足人民受教育需求的体系是高质量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

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要通过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育人效果。具体而言,教育体系内部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精准迎合个体成长和成才需求,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受教育者得以按照自身的兴趣禀赋、爱好特长得到所需的引导教育,为终身发展和价值实现奠基。教育子体系之间,实现服务育人各子系统的要素衔接,破除个体发展的纵向阻隔,实现各学层、学段之间顺畅衔接,破除家庭、学校、社会的横向阻隔,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形成连贯协同的服务过程。

从中观层面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开展高质量教育活动的教育体系。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体系设计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确保教育活动能够遵循教育事业建设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处理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关系,跨学科教学的融合,五育教学的融合,实现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贯通”再到“五育融合共生”的飞跃;要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树立更加科学的课程理念,把课程放在教学中接受检验,应该反思课程改革的理念,要做好“国际化”和“化国际”,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要为世界提供中国课程方案;建设高质量的教研体系和评价体系,做到教研和教学、课程融合,教学评价要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具体的人。

从宏观层面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为我国整体性推进教育现代化转型、推进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擎画新的蓝图。通过体系架构的调整,全面地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的转型升级;通过教育服务战略的推进,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共生,让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通过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理念转变,解决课程教学资源、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教育人才队伍、教育制度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具体问题,努力办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三)对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视角说明

在研究主体性和差异性被认可的当下,意欲构建一个平等对话和共同认可的理论话语,就必然不可回避视角选择的问题。视角成为联结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桥梁,为理性预设和规范表达之下的多元解释提供了可能。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研究,需要明确体系建构的独特视角,明确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才有可能辨明当下的政策背景中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独特提问方式与问题论域,化解研究主体差异所形成的特殊性与体系研究的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具体来说,要基于教育发展新格局、社会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进行下考察。

把高质量教育体系置于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视角下进行考察。“十四五”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教育领域同样审时度势打开发展格局,重新规划教育体系融入国内发展大局,使教育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和优先要素。在国内循环中,迎合市场需求培养优秀人才,接轨经济体系发展;迎合产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接轨科技体系发展;迎合社会需求培养个性与社会性兼备的人才,接轨社会体系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洞悉当前新发展格局对教育事业体系提出的新挑战。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积极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向国际上先进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习,统筹调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设国际教科文交流平台,实现教育体系的融贯,为全球范围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体系借鉴。

把高质量教育体系置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视角下进行考察。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呈现更加多样同时更高质量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意味着教育事业不能完全照搬原本“补短板、强弱项”逐个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路,要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从社会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庞大而运行有效的教育体系,能够基本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建设的基本需求,但是教育体系本身尚未完全成熟定型,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与完善。

把高质量教育体系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势的视角下进行考察。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提出的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使命,教育应该率先实现更加充分的现代化,充分发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尤其是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教师技术适应力薄弱等重难点问题得到关注并稳步解决的时候,只关注推进理念、制度或课程等局部要素已经难以满足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教育宏大体系的问题便自然浮现。构建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育体系,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让体系能够根据现代化程度的推进而实现自主调节,将新兴教育形态有机地融入当下教育体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形势下的重要问题。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向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制度性建设,实践层面推进高质量及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对于各项教育事业、各种教育组织和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制度性调整与安排,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体系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范畴理顺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次序,以逻辑和价值融贯为标准确保体系严谨。

(一)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体系目标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和高度关切,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强调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最终是以完善人格、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来推动教育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共建共享理念,使教育的供给更加优质、多样、可持续,使公民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更加通畅、宽广,使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衡,努力满足每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教育需求。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始终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体系目标。

建立健全公平、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的参与感。对于人民而言,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首要的诉求就是公平与均衡。通过体系建设,改变原本集中突破特定类型、层面或局部环节教育问题的做法,实现体系的结构优化和效能提质,做到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公平,打破制度层面的封闭和固化,实现教育要素在体系内的无障碍流通,确保平等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系统式的排查,逐一解决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难点问题,让全体人民都能够感受到教育体系优化的成果。

建立健全全面、协调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教育服务体系的全面性是指教育体系本身囊括了教育的各种层次类型,人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教育服务体系的协调性是指各教育类型、层次之间连接顺畅,人民在受教育层次和类型之间的转化是畅通的。在实施层面,包括如下方面:在层级协调性方面,统整学前、中小学、高中和高等教育等各学段的培养方案、教学标准、课程设计等,建成目标环环相扣的升学体系;在类型协调性方面,建立有长足发展前景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通道,促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平等互助,消除教育选择顾虑,实现职业教育由中职、高职再到本科、研究生的层级递进。在全面性方面,进一步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丰富终身教育资源供给;探索建立国家级的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值、互认。

建立健全优质、可持续教育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的认同感。立足经济进入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可以发现教育的功能、定位与目的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需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成为具有引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冲击,新业态教育层出不穷,线上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产业等都在反映着教育的变化,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难以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建立优质、可持续的教育服务体系就是重塑教育对于社会的引领性地位,调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做好“育人”“用人”通道衔接,搭建跨专业、跨行业的资源平台和机会平台,助推人才全面成长、灵活流动。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范畴理顺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次序

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体系目标侧重强调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该具有鲜明的方向性,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范畴理顺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次序则侧重强调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可操作性。对于教育实践者而言,不仅要在认识层面上关注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价值和显著意义,而且要将观点落地,具体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去。理顺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次序就是一个任务分解落地的过程。经此,教育体系内部每一环节、每一部分、每一方面才能各居其位、各尽其能,实现最优化发展。

凝聚高质量体系建设共识,多主体同频共振。不同领域的研究学者各说各话折射出不同领域的教育实践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限制,教育所处特定阶段等原因,教育各主体长期埋头解决自身问题,主体之间的衔接共治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之前被广泛讨论的幼小衔接问题、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等问题都是鲜明的例证。关注体系建设,从主观层面,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统领整个教育体系,各主体应主动明晰自身在体系中的地位、功能及其责任边界,不仅做到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同时还应该主动作为系统的有机分子参与到协同治理中。从客观层面,需要通过平台建设、制度支持等促成多主体对话的机会,保障多主体的公共利益,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能。

明确高质量体系建设问题清单,全系统纲举目张。体系建设不是平均发力,不是原本的体系的“加强版”,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甚至重建。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轻重先后的次序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对于当前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排查反思,重难点在于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综合诊断。具体而言,就是综合考量自身资源条件、子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国内的发展契机,梳理影响教育体系的诸多问题,明确问题清单,综合评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重点解决的先后次序,打破原本行政逻辑主导的非均衡优先发展政策,围绕系统化理论逻辑重新组织人员、物质、信息等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以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实现体系优化和质量提升。

统筹高质量体系建设资源配置,各要素发展有序推进。系统科学不是通过研究一般系统或一般存在而发展,而是通过对一般系统各个特别的类进行研究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教育体系的建设是通过各子体系的有序推进实现的。从当下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围绕问题清单,统筹实施资源调配和政策倾斜方案,制定明确可行的发展规划,确保体系建设重心调整能顺应教育本身发展逻辑,能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问题,能及时顺应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根据世界范围内教育整体发展的趋势预测,高质量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具有短期时效的议题,而是一个灵活变通、动态实现的体系。伴随着各要素的有序推进,教育体系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体系的内生变化不断累积,最终会促成质的飞跃,演化成更加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的教育体系。

(三)以价值和逻辑融贯为原则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由总量转向结构,社会需求结构体系发生两个维度的重大变化:横向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纵向来说,需求层次显著提升,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生活样态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趋势。与此对应,教育体系的发展秩序也经历了“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体系发展秩序的变更之于体系内部各要素,便是方向性的变化。例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出现由“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的重大转向,就是顺应当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在实践层面,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需要坚持教育体系内部的价值一致和逻辑融贯,并以此为标准检验当前各要素的发展是否符合体系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否与体系发展逻辑相适应。

始终以价值融贯为原则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评价教育的一体化程度首要标准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但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价值不一致、不连贯的现象。其中典型例证如我国农村教育,受到特定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离农”和“为农”的悖论,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使我国农村教育长期陷入发展方向选择的困境。今后的体系建设中应该始终将价值的融贯作为重要因素,坚守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一贯的体系思维打破这种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价值倾向,把城乡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顶层设计,将二者视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子系统,规避“离农”“为农”此消彼长的发展困境,侧重发扬城乡自身独特优势,架构城乡互助的制度体系,以体系的调整为契机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价值融贯要求实践者在面对教育问题的时候,能够打破当下情境的局限,以更加本质的视角去审视教育政策,确保价值导向一致,对于激发社会认可,确保政策的长期有效具有重要价值。

始终以逻辑融贯为原则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的发展方向。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在逻辑上保持融汇贯通,以大教育的观念指导教育工作的推进。在教育问题的定位上,关注教育内外部逻辑关系,关注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参与;在教育问题的治理上,全方位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家长的教育期待、社会的教育舆情,校外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实现指导、督导、管理引导多管齐下。尤其在新政策拟定的过程中,要善于将政策置于宏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逻辑和高质量教育发展模式中考量,不能就问题看问题。新旧政策之间、具体问题与整体规划之间、特定领域与普遍制度之间的逻辑一致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当下“双减”政策为例,“双减”虽然指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但是其实施需要学校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配合。推行“双减”是制度创新,合理调适教育内外部的各种关系的重要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是“双减”的优先选项,重点需要实施的三大领域改革行动是:考试招生、学校发展和综合治理,推进中小学学校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双减”的重要出路所在,也是根本保障。将逻辑作为一条暗线,将错综复杂的教育体系重新组织,对于问题的清晰呈现和有效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应该成为评价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准。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首轮互动

同行评议意见1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理路和实践取径》一文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理论研究尤为必要。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思索并完善:

第一,“当前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解读有结构要素式、过程环节式和问题要务式等多样的解释方案”对于这些解释只是“罗列”,尚未“述评”,从而对于现有研究批评的力道——“未呈现其理论全貌”——就显得力不从心、拳不给力。

第二,作者基于“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进行概念再解,在“教育体系”的【体系】上着墨较少,“高质量教育”的【何以为高】尚需充实。这些基本问题说不清楚,实践路径也就“前路漫漫”了。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同行评议意见2

文章紧扣“高质量教育体系”展开,表达流畅、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观点明晰。“十四五”规划启动以来,同类研究较多,但相比以往同类研究,作者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解释框架有新意,展开解释较充分,学理性更好。有些地方如果能画图展示,就更好了。综合来看,可刊用。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请参考以上外审意见对全文进行修改完善,凡修改之处请用红色字体标出。另请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和投稿指南通修全文格式,保证全文格式的规范、统一。尽快修回,修回时请在文前附上详细的修回说明(需对外审意见以及编辑部意见进行逐条回复)。遣词造句需要再斟酌,很多地方的表述很怪异,比如题目中的实践取经是什么意思?文字复制比也略高,请降至10%以内。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文献已经不少,请作者对之进行文献回顾,进一步凸显本文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首轮作者修回说明

感谢各位专家和编辑的专业、细致的意见。已逐条响应,现将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对同行评审意见1的回应
(1)对于“结构要素式、过程环节式和问题要务式等多样的解释方案”只是“罗列”,尚未“述评”,从而对于现有研究批评的力道——“未呈现其理论全貌”——就显得力不从心、拳不给力。
回应:如标记2所示,针对文中提到的四种解释方案的优劣之处均做出述评,明确指出已有的解释方案难以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严谨、系统、开放的理论言说。
意见1(2)基于“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进行概念再解,在“教育体系”的【体系】上着墨较少,“高质量教育”的【何以为高】尚需充实。
回应:如标记4所示,在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概念再解的时候,对于“体系”进行了补充说明,提出了高质量的体系设计的具体特征,回应“何以为高”的问题。

对同行评审意见2的回应

有些地方如果能画图展示,就更好了。
回应:如标记3所示,补充了表1,对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不同解释之间的差异及缘由进行了更加直观的说明。
对编辑意见的回应
回应:已进行全文通修,修改之处进行了红色标注。
编辑意见:(2)遣词造句需要再斟酌,很多地方的表述很怪异,比如题目中的实践取经是什么意思?
回应:原本题目中的“取径”意在表达:有关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已然存在,体系建设不应该是另起炉灶,而是应该在当下繁复的实践探索路径中进行更加理性择取。经编辑老师提醒,“取径”的提法可能不便于理解。因而,现将题目修改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向》,文中其他表述修改的地方已标红。
编辑意见:(3)文字复制比也略高,请降至10%以内。
回应:修改结束后进行了降重,经查,现修改稿文字复制比低于10%。
编辑意见:(4)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文献已经不少,请作者对之进行文献回顾,进一步凸显本文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创新之处。
回应:如标记1所示,补充了有关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文献回顾。

第二轮互动

同行评议意见1二审意见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理路和实践取径》基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订或回应,总体可以。建议刊用。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意见

请严格按照我刊近期刊发文献通修全文格式,注意,要逐项从前到后对照着修改,包括标点符号,英文大小写。修改不到位,就不能进行下一步流程。语言表述也需要再梳理,务必规范、专业,简洁扼要。修改之处请用蓝色字体标出。

第二轮作者修回说明

感谢各位专家和编辑的专业、细致的意见。已按照贵刊近期刊发文献通修全文格式,梳理并修改了语言表述中不够简练和准确的地方,修改之处已用蓝色字体标出。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意见

经过会审,论文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1.表1第一格不留白,“体系逻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概念需要再斟酌;
2.第二第三部分可以考虑配上精准图示以加强论证;
3.第三部分的之(三)“以逻辑和价值融贯为标准确保教育体系严谨”如何体现为“实践取向”,该处在思路和表达上需要再斟酌。
审稿结论:修后录用。
作者终审修回说明

感谢专家和编辑的专业、细致的意见。已逐条响应,现将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1.表1第一格不留白,“体系逻辑”“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概念需要再斟酌。

回应:针对上述意见,完善了表1,补充第一个空白,修订其他表述作并调整了表格顺。

2.第二第三部分可以考虑配上精准图示以加强论证。

回应:考虑到文章第二部分二级标题之下是按照不同逻辑展开,论述相对复杂,增加了图示。第三部分论证相对简单清晰,因而没有配图。

3.“以逻辑和价值融贯为标准确保教育体系严谨”如何体现为“实践取向”,该处在思路和表达上需要再斟酌。

回应:作者原本想要突出的意思是:现有的教育事业发展中确然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因而实践层面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应该确保体系内部的价值一致和逻辑融贯。经编辑老师提醒,意识到“以逻辑和价值融贯为标准确保教育体系严谨”的表述“实践”意味不够,将修改为“以价值和逻辑融贯为原则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并进行了表述上的修订,提出“体系发展秩序的变更之于体系内部各要素,便是方向性的变化。例如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出现由“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的重大转向,就是顺应当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在实践层面,把控教育体系各要素发展方向需要坚持教育体系内部的价值一致和逻辑融贯,并以此为标准检验当前各要素的发展是否符合体系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否与体系发展逻辑相适应。”

文字编排:张海生

审核确认:吴朝平 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投稿及审稿要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周元宽 鲁沛竺 |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逻辑理路和实践取向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