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浙江经验——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践

郎文荣 环境保护 2024-0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一张蓝图、一以贯之,走出了一条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路子。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
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美丽浙江规划纲要、富民强省行动计划加以统筹谋划。2010年以来,浙江省共制修订自然保护地、森林、湿地、河湖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物多样性相关法规规章37部,特别是2022年5月颁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对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架构、部门职责、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监督管理等作出系统规定,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通过组建工作专班、下达年度任务书等形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集成、执法监管联动、保护成果共享。率先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发布评估成果,并根据“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精神,实施更新和修编。
坚持全域修复、重点保护,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把浙江全省域作为大花园来打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514万亩(约合369万hm2)。投资224.57亿元开展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其作为“中国山水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全域整治项目、洞头“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入选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率先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高质量打造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版。重点对35个珍稀濒危物种实施抢救保护,率先启动抢救保护基地建设,85%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持续开展对“绿盾”自然保护地的强化监督。2022年,浙江省生态质量指数(EQI)位居全国前列,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24μg/m3、地表水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97.6%,完成158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对全省311个自然保护地的统一管理。
坚持改革创新、试点探路,持续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内生动力
创新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取消山区26县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GDP考核,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首创河(湖)长制、湾(滩)长制,全面推行林长制,促进河湖、森林、湿地休养生息和保护修复。以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护绿”“增绿”“活绿”,形成了分类与综合兼顾、横向与纵向协调、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破解浙江省林区“集体林地占比高、林区生产活动强度大”带来的生态破坏难题,在推进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率先开展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创新探索“统一管理、分类补偿”模式,大幅降低林区生产作业强度,不断改善野生物种栖息环境。该项改革举措在昆明召开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坚持数字赋能、科技驱动,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建成森林资源及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平台以及“浙样生态”“野生动物一件事”等相关应用场景。以数智技术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工作落实落细。三年来,浙江省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累计发现新物种15种,记录物种1.2万余种。丽水市整合本底调查、智慧监测网络、综合观测站等多源数据,形成生物多样性监管“一张图”;开化县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物多样性观测预警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攻克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培植)、野外回归等技术瓶颈,全世界近80%的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省海岛繁育,杂交稻等育种水平全国领先,松材线虫、红火蚁等重点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利用,把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布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在全省36个县(市、区)开展核算试点,成立“两山合作社”34家,山区26县实现全覆盖,“两山合作社”累计开发项目90个、总投资365亿元。建立生态产品政府采购机制,创新建设3个县(区)的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丽水市开展了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打响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等品牌,生态价值转化实现路径不断拓宽。推进磐安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景宁生物多样性产学研用试点县、象山县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等7个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试点市县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绿色工业和健康休闲产业。深入调查发掘各地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真正融入群众生活。在全国先行探索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年累计接待游客近350万人,带动收入4.9亿元,助力生态惠民、生态富民。
坚持全民参与、科教融合,有效推动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
创新推出“生态旅游地图”,打造9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78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56个生态文化基地,寓教于乐,播撒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种子。创新开展有奖征集、夏令营、观鸟邀请赛、摄影赛、自然笔记大赛等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抢抓热点,组织搁浅鲸、豚拯救滚动直播;举办各类国际生物多样性相关论坛和研讨会。各类社团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推动了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和探索实践进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正在成为全民共识、全民行动。
深化试点示范、生态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10月,浙江省应邀赴云南省昆明市,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作主旨发言。2022年12月,浙江省应邀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COP15第二阶段会议,组织以“感悟浙江—诗画江南 生机盎然”为主题的中国角浙江日活动。浙江日活动的举办、湖州市被认定为唯一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及湖州市、嘉兴市双双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自然城市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和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服务了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接下来,浙江省将始终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一是推动主流化进程。牵头抓总,压实各部门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结合COP15第二阶段会议形成的框架内容,修编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启动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等理论研究。二是推进生态系统增容扩绿。推进“三线一单”应用实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行动,建立河湖水生态健康档案,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200km,加强美丽海湾建设与保护。三是深化试点示范。指导7个试点地区全域推进保护工作,建成6个、培育一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资源利用转化上推陈出新、多管齐下、多点开花,打造样板。四是促进公众参与。用好COP15成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开辟专题,宣传解读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成效。协同组织举办2023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省主场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同富裕高端研讨会等。

作者介绍

郎文荣: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更多精彩内容 快来扫码购买吧 ↓↓↓




▼ 一键订阅《环境保护》杂志

近期要闻

2023年《环境保护》杂志预售进行中,与您约“订”执刊同行


新刊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显示 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人民日报)


世界读书日 | 青山书角 · 读书会:读一本好书,谈一段体会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