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志青:除了接受它们射出的光芒,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李志青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05-15


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和研究过程中,

时时刻刻要用到文献,

引经据典说的是文献,

旁征博引说的同样是文献,

攀登科学高峰说的更是文献。

从接触经济学那一刻开始,

就有老师和学长在不断地灌输给我们一个理念,

经济学研究就是“讲故事”,

好的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作者,

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好,好好地讲故事,

这就是经济学家崇高的使命

在这个使命面前,

经济学论文就好似一本本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小说”,

在演绎社会经济规律的同时,

形成了一整套“闭环”的语言体系,

以概念和假说为起点,

以结果和结论为终点,

经济学文献史上那些“耀眼”的珍珠无不如此。

环境经济学也不例外,

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

在资源环境问题逐渐兴盛的当代,

身处其间的经济学家对资源环境问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从问题的缘起,如外部性问题、市场失灵、制度安排、经济增长等,

一直到问题的解决,

如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标准、公众参与等,

最早大约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

(较为密集的时间起点是20世纪60-70年代),

经济学家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环境经济学故事”,

这些故事犹如“灯塔”一般照亮了后来者匍匐前进的道路,

比如霍特林的“枯竭资源经济学”一文,

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

又比如魏茨曼的“价格与数量”一文,

还有哈丁的“公地悲剧”一文等等,

笔者每每在环境经济学的课堂上

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这些精彩的“故事”,

每一次的讲述又都“每一次”地为这些精彩的“故事”所深深折服,

即便是在文献发表后的50年、100年,

这些“故事”都不会过时,

都会不断地照耀和启发后来者开展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各项研究。

就此而言,

这些环境经济学集大成者所留下的文献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在,

也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经典”!

面对这些史上“最最最”经典的环境经济学文献,

除了接受它们射出的光芒,

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也许做什么都是多余的了,

对于“经典”,

不要擅自去做各种“解读”和“解剖”也许就是最大的尊重,

但站在课堂上,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讲述这些经典的时候,

我们不由得在想,这些 “经典故事”背后,是否还另有“故事”?

比如,究竟是什么因素在60多年前

触发了哈丁去写出“公地悲剧”这样的不朽论文,

而在论文面世,呱呱坠地之后,一直到今天,

60多年里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

既然经济学论文是在讲“故事”,

那么,我们能否去挖掘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

来帮助后来者完整地理解这些论文呢?

这也就是本书的缘起

经典文献究竟有什么用?

笔者认为有三方面用处,

一是回溯,看看前人是如何一步步研究某个环境经济科学问题的;

二是借鉴,经典文献的成功之处在哪?  

从行文到框架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三是批判,经典文献也并非十全十美,

尤其是时过境迁,后人有必要根据新的实践做必要的拓展,

这就需要本着科学精神开展批判。



 · 推荐阅读 ·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


李志青 主编  

定价:62 元 

ISBN:9787309153026

2020年12月出版



本书汇集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有关环境经济研究的50篇经典之作,其中不乏著名经济学家的早期成名之作,主题覆盖了从“环境与产权”到“环境与人口”等12个方面,全书对每篇经典文献都展开文献介绍、分析和总结,对于开展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可以作为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以及各界学习环境经济学的参考书目和学习材料。



作者李志青,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出版专著5本,教材2本,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文章百余篇。曾获复旦大学本(专)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



 · 先睹为快 · 


《环境经济学经典文献导读》精彩节选


如果说公地中的自由人享有独立决策的自由,那么这种自由“只会带来普遍的毁灭”;他认为人们需要重新定义自由的含义,哈丁认为受强制的权利才意味着自由:“当人们相互同意通过禁止抢劫的法律时,人类变得更自由了,而不是更不自由了。”解决公地问题的办法就是限制个人的自由,通过强制的安排来确定个人的责任,合理分配资源。“一旦他们看到相互强制的必要性,他们就可以自由地追求其他目标。

——第一篇之“公地悲剧”(哈丁)



霍特林的论文主要揭示了自然资源价格应该怎样变动,即利润增长率等于利息率。可耗竭资源的价格应该是边际生产成本加上机会成本,此处的机会成本就是同样投资资本市场的可能利息率。换言之,对于可耗尽资源的定价,无论竞争或垄断市场,其价格减去开采成本的利润部分应该依市场贴现率速度上涨,过程中推动需求下降至零,而此时正好资源全部耗尽。

——第二篇之“可耗尽资源经济学” (霍特林)



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基于创新的动态竞争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合理的环境规制是否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以弥补遵守成本,因而在实际上可以提升竞争力,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双赢”?

——第四篇之“环境竞争力的新范式”(迈克尔·波特) 



首先作者介绍了相关的地理背景,接着提出了有关“资本脆弱性”的度量,即不同地区受飓风影响的资本量的计算,随后,作者从飓风的经济学影响、全球变暖对飓风的影响以及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三个方面分析飓风和全球变暖对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最后,作者就开始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第八篇之“美国的飓风经济学”(威廉姆·诺德豪斯)




END

   图书编辑 | 王雅楠

     本期编辑 | 陈丽英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