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学报 | 转发 | 书院营造 | 周红玫:写在"走向新校园"第3季启动之际

学术策划:周红玫 建筑学报
2024-08-31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2021年8月,“走向新校园”行动迈入第3季。


回溯“走向新校园”第1季,“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对高密度校园类型首次破题——从红岭实验小学实践,到“8+1建筑联展”,经历了从个案到范式、从先锋理念到常态化落地实践的过程。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空间设计和管理的精准创新实验,其中,全国首创的“校舍腾挪”,破解了城市学校改扩建难题。第2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在实现了首季设定的速度和效率目标之余,反思了“高密度校园”的普适性及潜在问题,聚焦于高密度校园建设语境下,如何重塑社校边界,实现校园与社区的积极互动和共享实验。


过去四年,“走向新校园”成为国内校园空间设计和管理创新的先驱,让怀揣着空间创新和教育改革理想的人们共赴使命,迸发出空前的创作激情和专业探索精神,完成了“深圳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为解决困扰深圳这一高密度城市的“学位之痛”,奉献出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思考及建设成果。随着红岭实验小学、新洲小学、石厦小学、新沙小学等相继启用,新校园行动的成果集群成为了新校园建筑的展示窗口,一改以往效率至上建设中童趣的缺乏,为校园空间的设计范式注入全新的活力,在建筑学类型上做出了诸多有意义的探索,为“设计之都”深圳的建筑发展带来了蓬勃气象。 

随着新校园计划于2020年末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亮相、2021年年初建筑学报推出特集“高密度城市条件下的深圳新校园行动计划”;深圳市结合新校园计划实践经验,向全市各区发布了《深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提升设计品质打造精品校园的通知》;深圳市住建局和教育局印发实施《深圳市中小学校建设试点项目关键技术指引的通知》……“8+1建筑联展”的效应也不断波及到深圳各区、全国数个城市的校园设计创新活动。


一、“书院营造六联展”—龙岗新校园行动计划
2021年8月,“走向新校园”第3季从福田来到龙岗。新校园行动计划期待与龙岗区的地域文脉有新的衔接,为深圳的建筑创作带来全新的学校类型,更具普世性的社会公共资源,并探讨系统性创新的公共空间管理策略。

新校园包含了新设计观念、新设计方法、新设计范式、新教育模式,新生活方式……它需要不断地自我突破、更新和迭代,并警惕被固化为设计套路或是美学趣味。因此,我们强烈呼吁所有建筑师关注问题本质,挣脱“口号式”专业话语和既有设计范式的禁锢,保持批判性思考和鲜活的创新力,超越“求胜”功利心和狭隘的专业视野,不断自我鞭策,成为步履不停的探索者。

龙岗区建筑工务署联合市规自局龙岗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区城管局、区文体局、区教育局、各个街道办及各代建企业等,将同期开展6所学校(布吉街道南门墩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坂田街道下雪村小学新建、龙岗街道创星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龙岗街道五联上艺小学新建、宝龙街道南约第二小学新建、深圳中学龙岗初级中学改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共同推出龙岗“书院营造六联展”。

本次“书院营造六联展”的目标与原则:
1.致力于以环境激发学习和交流,将场所发展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
2.延续社区记忆,展拓地方历史,创造具有书院文化特色的校社共享空间;
3.强化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4.塑造安全,卫生,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境。
5.倡导低碳(更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材料选用与建造方式。
6.鼓励校园空间类型、建构语言的新探索。
此次“六联展”接续新校园行动的核心精神,并对组织方式迭代更新。

二、“书院营造六联展”的学术定位和策划
1、营造具有在地性的精神场所|新客家“六书院”
龙岗区被誉为“珠三角客家之都”。客家文化是“龙岗的根”,与广府文化、福佬文化乃至海外侨胞带来的西洋文化等在龙岗大地上并存、融合、繁荣,留下了大量具有一方鲜明的地域特点的历史建筑、旧址遗迹和文化习俗。现有的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202处不可移动文物,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深圳龙岗传统客家村落多为围堡式围屋,聚落强烈的建筑形制、空间感、向心性、具有鲜明乌托邦气质的建筑世界、共存共生集体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能否成为龙岗的“文化力”?


传统村落中由宗族集体建造的书院,深刻地塑造了本地文化。兼具藏书、讲习、祭祀功能的书院,从创立之初就承担着引导读书气候和教化于民的社会责任,是进行乡民教育的重要机构。书院为客家先民提供了求知成长的场所,为后代留下了求知尚学的优秀传统,孕育了民风淳朴、崇文重教客家文化。培育了客家人对家族和国家深厚的认同感、责任感。 


客家聚落、尤其是书院建筑,应成为“书院营造六联展”重要的建筑文化原型。 


以“书院营造”为话题的建筑创作,致力探索基于地域类型研究的场所营造。根植地方历史文脉、融合自然气候特征、契合地形环境特质,挖掘地方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从传统建筑类型中萃取其适宜的空间基因,寻找兼具当代性和场所认同感的建筑表达(非简单浅表的类型图解或符号化的纪念性语言),营造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空间氛围和精神场所的“现代书院”,形成龙岗区新的人文景观和价值锚点。

 

2、可持续“低碳校园”的先锋示范

龙岗将全力打造“IT+BT+低碳”的三大产业集群,举全区之力推动深圳国际低碳城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区,努力实现“三个最好”——营商环境最好、城区面貌最佳、生态环境最优。

——张礼卫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作为全市唯一“国际低碳城”,龙岗集聚了新能源等产业和技术创新中心、研究机构。
学校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重要责任,校园低碳转型应该成为未来每个校园建设的准则。“书院营造六联展”志在“可持续低碳校园”建设中发挥领航作用。

零碳减排不应是停留于口号,而是逐渐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不仅为青年营造一个低碳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通过校园环境向社会传递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我们将以学校作为先锋试点社区,广泛吸取国内国外具备先进性、创新性的优秀低碳校园案例,为本土中小学校的低碳转型提供见解与思路。

我国曾出台过多项政策,推动校园作为领先力量实现低碳转型,包括建筑垂直绿化、屋面绿化,利用自然通风、可循环材料、雨水回收等各种措施。通过建立多方协作机制(校方管理人员、企业第三方、NGO和青年)共同推动区域环境的改善,实现以校园转型为起点,带动社区及城市的低碳转型。

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低碳智慧、材料和技术应用范例。岭南派建筑先驱夏昌世曾在岭南现代校园建筑中发展出一套成熟的遮阳、隔热、通风系统,致力于探索现代建筑与地方性和传统智慧的结合。其设计的气候适应性、对基地场所的尊重、乡土技术的革新、本土文化特色的空间演绎(如岭南园林),均树立了岭南地区地域性实践的范本,对我们今日的创作探索仍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我们鼓励探索新型材料(回收材料、自然材料等),但拒绝将材料呈现变为一种符号化的“低碳表演”,对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运用应针对问题本质,塑造校园独特精神气质,回归纯真的教育空间本体。

3重塑“社区书院”角色

重塑边界/激活社区计划
重拾自古客家书院所承担的引导读书气候和教化于民的社会责任,“书院营造”自觉成为社区文化的“锚点”。探索新时代“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助力街道空间和社区活力营造。我们倡议学校的文体设施与社区分时共享,使学校设计融入到社区精神的重建,让校园气息向社区传递。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社区书院”行动致力提升社区文化服务,让文化和教育从校园外溢。学校作为“文化高地”主动参与社区营造,重塑校园边界,为社区日常生活注入新内涵、创建交往型社区,使校园与社区共育、共生。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目标。
 
4、实现“书院营造”社区共享和美学提升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4.1 街道空间美育

通过优化学校周边区域交通和慢行系统、街道地景生态、街道家具、灯光照明等手段,实现公共空间、设施与艺术一体化,提升街区总体美学感受和空间气质。

4.2 参与式社区性项目


底层空间向城市开放,激活单一消极的校园边界,植入街道美术馆、公共书架、空间装置、公共艺术和活动场所等。

社区性项目倡导社区用户导向,以更为平等和参与的方式同居民日常生活形成互动和交流。把设计街道空间作为发现城市生活的过程,去理解、共情这一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家长、社区各种使用人群的参与和互动,提升社区活力,使市民在参与式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空间和场所认知,营造社区共同体的归属感,实现社区的历史和身份认同,达成人性化的社区治理。

4.3 “新视觉”艺术系统

校园文化标志设计通常包含两个部分,除了常规的校园基础标志外,还有大量的校园文化展示(包括学校一训三风、办学理念等)。面向街道的校名校牌应该传达学校对城市和美的态度。校门不但是学校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街道公共艺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与街道保持和谐、谦虚的关系。校园视觉艺术系统的方案概念设计提前介入,纳入到设计总负责的范围,整体呈现提升街道空间美育和学校设计品味。

4.4 机制创新促进社区共享

市规自局龙岗管理局可大力推广以零退红线或少退红线的奖励,鼓励学校建筑在地面层为外部社区贡献骑楼式的廊道或社区空间为公共使用,将其原本消极的用地红线转化为学校-社区之间的空间共享积极界面。这要求学校采取多样的空间划界方式和极其细腻的管理手段。

学校现有的管理架构无法实现校园内部文体设施能与社区资源共享,需要思考如何在学校建设流程中的多个环节推行创新,探索更系统的政策配套措施。


建议一是放宽政策,允许学校有对文体设施的一定经营权,可以针对向社区开放使用的文体设施收取一定费用,以弥补管理成本,甚至允许学校聘请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
建议二是更进一步,政府在立项中将大型文体设施从学校的拥有权中切出,直接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中统筹考虑,再通过专业管理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分时使用,这样实际上是以更系统的方式同时提升学校和社区的服务水准。

三、“书院营造六联展”运行机制和流程1、联展机制
联展汲取并延伸了国际建筑实践展,力图以一种“公开竞赛+建筑实践展”的融合机制,推动校园设计和设计管理的创新。“书院营造六联展”将同期开展的6所学校协同起来输出新校园的共同理念,共同实现卓越的空间品质和高远的文化愿景。

联展不仅仅汇聚中国设计力量,同时也致力于公众参与,共谋、共建和共享。旨在解决快速建造过程中集聚智慧以呈现校园设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止于有,而在于求更好。

2、组建学术委员会
联展始终关注学校项目的文化性、社会性和学术性,并确保策展/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性定位。此次“书院营造六联展”评审延续“学术委员会”机制(下文简称学委会)。经广泛遴选,组委会邀请11位在建筑学界和社会具有行业威望和公信力的两岸三地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

资格预审和简案评审的评委会成员将从11位学委会名单中选取5-9位。学委会将负责主持参展优秀建筑师推选和参展设计提案的遴选程序,并指导公众参与和实施监督,保障联展相关活动的整体学术标准和品牌建设。

2.1 学委会专家名单如下:
顾大庆  南京,建筑学者、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联合主席)
黄居正  北京,建筑学者、《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联合主席)
崔   愷  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
刘家琨  成都,建筑师、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朱荣远  深圳,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冯   江  广州,建筑学者、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董   功  北京,建筑师、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何健翔  广州,建筑师、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龚维敏  深圳,建筑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魏春雨  湖南,建筑学者、建筑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地方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2.2 联展顾问/策划
李   虎  北京,建筑师、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联展前期顾问)
朱竞翔  香港,建筑学者、建筑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联展前期顾问)
周红玫  深圳,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联展学术策划/召集人)
 

3、公开招募优秀建筑师
“提名+公开报名”
“书院营造六联展”诚挚邀请全国优秀建筑师、社区营造/社区设计师以及视觉艺术家等加盟龙岗新校园计划。参展建筑师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报名参与本次建筑联展:
a.由学术委员会提名;
b.由项目代建单位推荐;
c.自行报名。
设计单位报名时,可在本次联展的6个校园项目中选择2个,并按意愿排序。
 
4、开放透明遴选设计单位
对报名参展的团队,由学术委员会通过资格预审和简案比选两个环节进行遴选。

4.1 资格预审
a)  对华南地区尤其是龙岗气候、地理、文化、景观的理解,对客家书院建筑文化传承的当代诠释。
b)城市设计策略及其对街区发展的带动,以及建筑类型、建构语言的新探索。
c)适应场地的校园体验,顺应教学模式更新与发展的空间组织,在设计任务书基础上的空间多样性和灵活度。
d) 资源共享及社区参与的建议。校园安全、卫生、健康、舒适等维度的考虑。
e)可持续性的建造过程,建筑全生命周期低碳化运营维护策略。

提案应聚焦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杜绝商业化的“效果”包装,回归建筑学的本体。

由学术委员会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评判确定入围设计单位。结合报名单位的选题意愿,将报名单位平衡分配至本次联展6个校园项目,每个项目确定3个(创星学校为5个)入围设计单位和2个备选单位。

4.2 简案比选:
评委会选定的“第一名方案即为实施方案”
针对每个校园项目,入围设计单位将根据学校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学校设计任务书、社区营造的设计条件及任务书等,提供“设计简案”。

在评选环节上,学委会重视深入现场踏勘和与校方交流,充分了解项目背景和使用诉求,组织向市民开放的项目评审会,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建设方和使用方共同参与,对入围设计单位的提案进行评审,注重与参赛建筑师对谈(现场或视频),在充分讨论碰撞和审慎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入选设计单位,并提出方案深化意见。

5、入选方案的实施:
5.1 实施方案“复核”
入选设计单位结合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深化设计方案,与社区营造团队、视觉艺术家展开深入合作。深化后的总体设计方案将由学术委员会联合有关部门及使用方再次进行“复核”,避免常态的设计走形现象;如确认方案,则设计竞选阶段结束;如遇特殊情况,入选设计单位方案无法达到本次活动要求,由学术委员会另行决策。为高品质公共建筑的遴选与实现提供持续性保障。

5.2 “1 + x”复合型创作
联展制是一种开放机制。本次参展设计团队采取“1+x(x≥2)”模式构成设计联合体。入选的主创建筑师是实践展的整体核心,但在其他具体创作层面却可以开放,与精于社区营造/社会设计的机构以及视觉艺术家来共同完成创作,体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考虑实操难度,学委会将在资格预审前即提名2-3家业界知名的社区营造/社会设计团队介入前期社区调研等工作,在正式的方案竞赛阶段提出社区营造策略定位、以及根据定位补充建筑设计任务书相关空间节点要求等;在确定学校入选方案后,社区营造团队与建筑师展开深入合作。

视觉艺术系统则在确定入选方案后,由主创建筑师联合视觉艺术家合作完成。 

5.3 主创建筑师负责制
主创建筑师除了延续新校园行动上两季的要求,即负责完成项目的建筑设计概念至方案深化设计(方案到报建深度,其中建筑部分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并负责主要公共空间室内和景观概念设计,及其它需要配合的工作等(主创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的最终效果进行把控)。

 “书院营造六联展”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赋予主创建筑师在建筑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权,包括:
a.对施工图设计公司进行提资交底、过程跟进和审核施工图,以建筑顾问身份联合图签签字确认;
b.负责所有涉及外观及室内效果的关键节点大样,并向所有涉及外观及室内效果的专项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进行提资,配合及跟进;
c.负责确定材料和样板选样,确定图案或色彩选择;
d.对其它涉及效果的二次专项(如幕墙、灯光、标识等)提出设计要求并审核方案;
e.负责校审所有涉及外观及室内效果的甲方或专项分包单位的深化设计成果是否满足本项目的设计效果要求;
f.解决施工中的设计问题,进行施工设计交底,提出需要施工现场进行1:1实样打样的要求并进行最终确认。

主创建筑师必须对建筑、室内、景观等所有影响设计总体效果的深化设计成果进行把控,并签字确认;在所有总包及分包设计合同里均应明确上述主创建筑师的签字确认权。
以上均确保主创建筑师对公共项目设计的最终效果负责,保障其高品质落地实施。

6、建筑联展的全社会参与
在营造具有在地性的精神场所、可持续的低碳新校园两大目的之外,“书院营造六联展”希望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机制,鼓励使用者、社区人士乃至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共同探索兼具当代性和文化使命感的社区共享型校园的范式,树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文明标杆。
此外,联展全过程的档案记录,将通过多样化的媒体途径,辅以展览及后续出版物等形式进行宣发,期望其发展成一次整体社会“新文化运动”——并籍此推动深化教育空间改革、促进社区建设、推广环境意识和进行其他社会改造的,为城市建设和其他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决策走出一条制度创新之路。

文 / 学术策划|召集人:周红玫
20218


联展报名及最新进展请关注冈巧设计咨询公众号




建筑学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