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家具当代化的升维创新——以U+家具为例

张明、张页 等 装饰杂志
2024-08-30




内容摘要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正面临着变革与重塑,传统家具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从设计、生产、传播等多维度分析“U+家具”这一品牌应对当代市场并形成自身特殊性的方法与策略,为传统家具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U+家具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经由现代化与系统化的建构实现了产品的创新升维:通过融通中外的设计呈现、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与市场传播实现了现代化创新;通过从造物到造境、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设计的转变,实现了系统化升级,形成了品牌应对新时代需求的特有方式。


关键词:新中式、U+家具、家具设计、升维创新







引 言



在消费升级与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的催动下,“新中式风格”这一概念从建筑领域兴起,随后延伸至家具领域,并于2010年前后出现了相关独立品牌的爆发增长。家具领域中,“新中式风格”实质上是中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家具现代化的一种探索,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中国原创家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然而,这一风格普遍存在简单挪用传统样式的现象,缺乏对传统美学的深层次理解,也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与市场运作。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对中国传统家具进行创新仍未得到解决,中国设计走向国际的理想也依旧任重道远。

创立于2008年的U+家具(图1)致力于中国家具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对中国传统形制进行沿革与创新,并力图塑造当代东方人的生活图景。[1]品牌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家具的美学风格、用户体验、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构建起品牌特有的东方美学系统,并以设计为核心,摸索出了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与品牌宣推渠道,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品牌运作模式,成为同类型品牌中值得研究与借鉴的案例。


图1.U+家具LOGO




1

U+家具的形成与发展



U+家具由沈宝宏与谭晓慧在2008年共同创立。创始人沈宝宏(图2)出生于木匠世家,祖上六代均为木工匠人。他在创立U+之前从事空间设计二十余年,也因空间设计的契机转向家具设计,是U+品牌的主设计师。具备地产策划背景的谭晓慧女士负责品牌管理与市场营销,二人在明确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建设U+家具这一设计师品牌。


图2.沈宝宏


区别于大多数中式家具设计师品牌代工生产的模式,U+家具从创立之初便同时建设独立的研发、生产工厂。从2008年至今,工厂完成两次规模扩充,从10人的小型工厂扩展至如今占地1.5万平米、拥有专业加工设备与先进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工厂。(图3、4)品牌的第一家门店于2012年开张,如今已扩充至20家,从工作室逐渐进入以红星美凯龙为主的专业家具市场。U+家具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在市场上已具备一定规模。


从2008年至今,U+家具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摸索、成长、创新三个阶段。(图3)


图3.U+工厂手工打磨区


图4.U+工厂机器设备


2008年至2011年为品牌的摸索阶段。这一阶段正值宜家与无印良品风靡国内市场,简洁实用的现代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这一阶段也是国内独立家具设计师品牌快速增长的阶段。U+家具将“中国基因”确立为品牌产品的主基调,并从北欧家具中寻找灵感,进行更加抽象化的尝试。由于缺乏现代生产经验,U+家具选择中国北方传统的老榆木进行家具制作,并借由木材上的虫眼进行艺术创作,致使产品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只能接收少量的私人订单。U+的自有工厂也于这一阶段建立,凸显了品牌重视设计实现、生产高度配合设计的重要特征。

2012年至2015年为品牌的成长阶段。2012年,品牌通过上海国际家具展与深圳国际家具展打开了市场,并亮相米兰设计周、英国百分百设计展,获得大量订单的同时实现了影响力的快速扩大。同年,于厦门开张第一家线下门店,品牌正式进入商业化运作阶段。这一阶段,U+产品仍旧以木材为主,继续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诗词等代表性文化遗产中吸取创作灵感,并通过大量茶家具的设计构建茶空间。订单以公共空间为主,品牌采用更为稳定的北美胡桃木进行生产,初步完成了专业化与现代化转变。

2016年至今为品牌的创新阶段。品牌从意式现代家具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新材料的融入改变了原先以木材为主的产品基调,对于中国家具的认知从符号运用转向了美学构建。产品所适应的空间类型也得到扩展,从茶空间延展至书房、卧室、客厅等私人生活空间,为品牌赢得更多类型的客群。门店数量从2016年开始迅速扩张,至今已有20家门店,体验门店结合圈层营销的宣推方式在此阶段逐步成型。与此同时,工厂引进先进设备并完成规模扩张,结合新的管理方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现代化生产模式。





2

空间语境中的适应性变迁



1.造境与造物:空间语境中的家具设计

21世纪初,中国家具业掀起了仿制洋货的浪潮,欧式古典家具的设计语言成为价值与富有的象征,中国家具品牌缺乏原创力与特有的文化属性。[2]U+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从事空间设计二十余年的沈宝宏无法为自己设计的空间找到合适的家具,从而萌生了自己做家具的想法。这种从“造境”到“造物”的转向,一方面对准了当时市场的缺口,另一方面也使U+自创立之初便能够将家具置于使用场景中考虑。


作为陈设在空间中供人产生各种活动的媒介,家具无法孤立存在,而要不断地与使用场景及使用者进行互动,三者共同构成了兼具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形意场”。[3]如果说,用户需求是家具设计研究的内核,空间则作为外部环境,成为容纳这二者的场域,需要设计师去匹配一种适宜的交互关系。


U+对空间的思考首先体现在尺度上。中国住宅在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梯连接起来的楼层取代了传统的独门独户,伴随着空间尺度的缩减,家具的运输与拆装也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U+通过可拆装的家具解决了传统家具与现代空间的适应性难题,同时在有限的空间中兼顾用户多样的使用需求。例如,在承启茶桌的设计中,通过调整茶桌的高度,使其能够满足喝茶与伏案书写两种功能[4],以适应现代家庭空间不足的状况。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空间,也是情感的空间、文化的空间。U+对空间的思考在尺度的基础之上,扩展至用户在空间中的体验,使家具成为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媒介。“茶桌要窄,喝茶是一种对话,窄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5]U+通过缩减茶桌的一般宽度来消解沟通的距离,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喝茶氛围与社交体验,获得了茶人的喜爱。从文化的角度来看,U+对茶空间的搭建不仅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延续,更能够以适应现代环境的设计将这种传统置于现代社交空间中,助力形成当代中国人待人接物的特有方式。U+创始人沈宝宏从空间设计转向家具设计,又通过家具塑造了饱含中国基因与品牌特色的现代空间,实现了从“造境”到“造物”再到“造境”的转化。


图5.U+家具的三个发展阶段(作者自绘)


2.从礼仪性到实用性:使用场景的拓展


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凭借先进的造物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与鲜明的文化属性,成为许多中国家具品牌创作的蓝本。然而,作为礼仪性家具,明式家具背后的等级制度与传统礼法在新时代不再具备以往的效用,使得这一类家具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也难以适应当下真实的使用空间。只有将明式家具置入一般化的生活语境中去考量,才能使其在当代市场重新焕发生命力。


U+最初从一间茶室做起,注重在精神空间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表达。随后逐步完善书房、卧室、客厅等生活空间,在拓宽家具使用场景的同时,也促使空间从展示转向了实用。从U+在上海国际家具展一年一度的展陈主题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从2015年《日常的茶》,到2016年《我们的客厅--待人接物之美》,再到2017年《心中的家园》,U+通过空间的布置将家具置入使用场景中,并在逐步完善空间类型的过程中实现了家具从礼仪性到实用性的转变,从而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从茶室到客厅的延展,使U+家具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偏移,客群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一种变化使品牌扩大了受众与可适应的空间类型,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促使产品在现实层面与理想层面进行调和,在复杂的使用场景中平衡物质与精神诉求,逐步实现对当代人生活系统的搭建。





3

国际视野下传统家具的当代表达



1.承嬗离合:范式继承与手法创新


中国传统家具在历史漫长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范式。这种范式不仅成为匠人制造家具所遵循的标准,也塑造了使用者对中式家具的理解与认知。传统的范式所规定的不仅仅是结构与形态,在这些表征的背后,是社会风俗伦理影响下的尺度和礼仪规范。从生产制造的角度来看,传统范式的形成也包含着对技术限制的调和。然而,随着机器生产在社会范围内逐渐取代手工制造,城市化进程重塑了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与道德规范,国际市场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增强了人们审美的多元性,原有的范式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着瓦解的危机,对它的取舍与变革成为中国家具设计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根植中国本土文化、强调中国基因的家具品牌,U+对传统范式问题的探讨呈现出了特有的面貌:在坚守范式的同时有节制地创新,并积极将现代其他门类产品设计的手法有机运用到家具设计中来。


将U+的家具与传统的案例进行比对(图6),其相似性在于产品的总体造型与轮廓,包括产品自身的比例与各个部件的功能形态,结合木材特有的质地,表现出了中式家具的神韵。在此基础上,U+家具通过更加简练、纤细的线条对传统范式进行新的表达,以适应当代人更为抽象化的审美偏好,并通过尺度的缩减使产品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空间。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新生产方式则促成了线条由曲线向以直线为主转化。在座椅的案例中,软包坐面的加入提升了产品的舒适性,进而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这一系列的变化在原有范式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当代生活各方面的适应性,是对造物方式当代传承的一种有益探索。



图6.中国传统家具与U+家具的对比(图片、数据来源: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U+家具品牌官网)


除此之外,U+的创新还表现在对其他品类工业产品设计手法的吸纳借鉴。在对转折的处理中,U+将汽车设计中常见的渐消面运用于家具设计(图7),以增加面与面的连续性,在提高产品整体性的同时强调柔和、丰富的细部,提升产品的质感与设计感,形成高品质的心理暗示。[6]与之相类似的是对源自电子产品的圆角的运用(图8)——用圆弧替代转折的尖角既保证了安全的交互体验,也在视觉上带来了更温和的心理感受。这些手法的应用,在保留中国基因的同时,将创意灵感融入了中国范式。


图7.U+家具对渐消面的运用(作者自摄)


图8.U+家具对倒角的运用(作者自摄)

全球化语境中,对范式的承袭不仅在于凸显产品背后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更在于加强用户的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文化的延续不仅仅在于继承,更在于能够让传统的内容于新的环境中具备适应性与生命力。如果说,传承的目的在于方式的延续、精神层面的满足,创新则更侧重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考察与对用户体验的升级。范式作为可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和方法,并不会一成不变,U+通过有限度的创新使这一资源得以更新。

2.融贯中西:地域化与国际化的交融

如果说,对传统与现代的讨论,是为了弥合时间跨度带来的设计断层,对地域与国际的讨论则是为了衔接不同空间范围内的文化向度。全球化如今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90后一代开始,中国人自幼便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环境中,而这种趋势在未来只会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纯粹的地域特征已无法适应用户逐渐开阔的视野,也无法适应新的空间形态与国际市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融合成为家具设计的新命题。

面对这一新命题,中国家具品牌进行了许多尝试,试图通过对外来流行样式的模仿、多种趣味的组合叠加来塑造一种新的品味,却造成了风格的混杂,无法形成新的独立体系。从2008年起,U+通过十余年的跨文化探索(图9),不断学习西方现代家具设计的方法,逐渐塑造出了品牌自身的特有风格。品牌成立之初,U+便确立了“中式家具”的风格定位;从2009年起,从更加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北欧现代家具中汲取灵感,奠定了品牌极简的基调;而2016年对意式家具的探索则着力于对品质感的彰显。这些影响都在一定限度之内,从材料运用、生产制造、价值表现等维度再塑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面貌,使其在传统范式的框架内融入了更丰富、更现代的语言。


图9.U+家具的跨文化探索(作者自绘)

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沙发成为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家具新品类。由于缺乏可遵循的传统做法,沙发的本土化设计成为中国家具品牌的挑战。U+对沙发这一新品类的探索经历了一系列的迭代(图10),从最初以中国传统座椅范式为蓝本的探索,到全软包的尝试,再到对东方人体比例与尺度的研究。结合东西方的形式语言与材料运用提升产品品质与用户体验,实现了从样式到方式的转变,使沙发这一外来品类能够有机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图10.U+家具对沙发范式的探索(作者自绘)

由于西方较早进入工业社会,其现代化的家具设计也相对更加成熟,成为我国设计师研究的重要样本。然而,对于中国设计而言,迈入现代化只是初步目标,走向国际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对此,U+尝试以家具的形式助力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如意转盘桌的设计(图11),可转动的圆桌以器物的方式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餐饮文化,机械的运用也满足了不同使用场景下用户对桌面的不同需求,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传达了特殊的文化属性。


图11.U+如意转盘桌(图片来源:U+家具品牌官网)

3.消解边界:去符号化的新范式

不论是传统与现代还是本土与国际,都无法在生硬的拼凑下走向真正的融合,边界的消解需要依靠特定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如何在产品中表现出文脉的延续性和民族的特殊性,从而衔接过去与当下、本国市场与世界舞台?对于U+来说,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去符号化”的过程,即一个由浅层解读到深层理解的过程。从使用牡丹花纹样的第一把“暮色繁花椅”,到融入江南园林“隔”与“透”审美形式的“听园”系列,再到兼具现代美感与东方气质的“听园问茶组合”(图12),U+摒弃了用传统意象进行浅表拼贴的做法,从形式符号的提取转向了美学系统的搭建。


图12.U+听园问茶组合(图片来源:U+家具微信公众号)

当“北欧”“日式”“意式”抑或“新中式”成为中国家具市场上的时髦标签时,品牌往往追逐流行,急于将自己归属于某种既有的框架,以便快速获得认同与追捧,这种自我的限制带来了一定的短期利益,却束缚了品牌赖以生存的原创力。正如沈宝宏所说:“我在做U+家具设计的时候,从未定义过某种风格属性……这个设计方向是舒服的,和现在的生活是有关联的,这就是我们做设计时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7]比起套用某类风格模版,U+逐渐将研究聚焦于实际的需求,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在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考量中消解了原有的风格边界,树立起了品牌的新范式。





4

以设计为主导的品牌价值构成



1.传统家具制造的现代演变:结构设计与制造方法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生产冲击了传统的家具制造,机械化带来的高效与标准成为现代品牌赖以生存的技术手段。传统的制造方式已不再完全适用,而传统的内容却依旧需要被传承和保留,所以,摸索出一套新的生产模式成为挑战。伴随着生产方式变革的,还有对材料与技术的突破,这些新的内容为传统家具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却无法提供转化的路径,需要设计师在实践中探索出可行的方案。

面对生产的现代化要求,U+在设计阶段通过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手工与机器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将产品内隐和外显的不同部分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隐于内的部分采用机器生产,不再完全依赖传统的榫卯,通过打孔、铣型、开槽等现代化的家具组装工艺加固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成本;而显露在外的部分则采用手工精细打磨,如通过“修形”的工序保证家具的品质感与温度感。(图13)U+通过设计与生产的衔接、手工与机器的配合,共同搭建出了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生产方式。

图13.涵隐与显现的结构设计(作者自摄)

沈宝宏谈道:“我说的往回走不是模仿传统,而是回去看看那个时代造就了那样的家具的原因在哪里。”[8]以木头为主要材料的传统中国家具崇尚自然,也受制于自然,更受制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因而在当下,积极拥抱新材料与新技术,将其有机融入到设计中,成为中国家具更新迭代的重要维度。U+家具对材料的选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木材,而是灵活运用金属、塑料、Kvadrat面料等现代新材料来增加产品的强度、美感、适应性、品质感与舒适度,消减传统家具结构的缺陷,全方位升级用户的使用体验。

2.供应链的把控:为设计提供高度支撑

手工业时代,家具的设计与制造往往集中于同一匠人之手,二者具备高度的统一性。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设计与生产也逐渐分化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有利于不同部门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矛盾与割裂,需要通过更紧密的配合链接起这两端。对于中国当前大多数家具设计师品牌而言,与代工厂开展合作更有利于成本的控制,但设计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造成了“生产引领设计,设计配合生产”的困局。

对此,U+从品牌创立之初便自主建设工厂,将供应链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此,沈宝宏认为:“没有工厂愿意配合我们做这样漫长、仔细的研发和生产,所以,我认为只有建立自己的工厂,才能适应U+,做出符合品牌的产品。”[9]U+的工厂在品牌发展历程中不断扩大规模、升级迭代(图14),于2020年完成第二次搬迁,人数由最初的十人增加至近百人,面积扩大至1.5万平方米。期间,引进德国高端数控设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准度,并通过先进的管理实现对成本的把控,基本建成了符合品牌特性的现代化工厂。这一做法首先是为了保证设计方案能够被高度实现、高度完成,形成“设计主导生产、生产支撑设计”的状态,凸显出设计师品牌的核心价值;其次,自有工厂打破了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沟通壁垒,工厂能够作为实验室,在初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大机器生产模式无法适应U+小批量、多品类的特点,而自有工厂能够高度贴合品牌的实际情况与特殊要求,并具备灵活性。


图14.U+工厂,从左至右分别为2008年、2010年、2020年(图片来源:U+家具微信公众号)

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材料的选择与把控也影响着产品的加工与设计的呈现。品牌创立之初,由于缺乏现代生产经验,U+依照中国北方的传统惯例,多选用老榆木作为生产木材,将U+家具引向了艺术表达。而后,品牌转向品质与供应更加稳定的北美胡桃木,完成了家具从艺术品到工业产品的关键性转变。

沈宝宏曾经谈道:“家具这件事,有人谈哲学,有人谈天地之间,一开始我也被误导了……谈哲学不如多做点对行业发展有意义的具体工作。中国有当代家具设计这个概念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很多基础的审美与生产技术的系统工作都还没有完成。家具首先是作为一个生活用品存在,我们不能忽略现实而谈哲学。”[10]U+通过对材料、工厂、设备、管理的探索逐步实现了对供应链的把控,为输出高品质家具提供了强劲的支撑,这些支撑使U+的设计得以落地,也与沈宝宏的观点相契合。

3.从产品价值到品牌价值:特定模式的营销与传播

在兼具开放性与竞争性的现代市场中,品牌开展营销活动、打通推广与销售的渠道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品牌理论发展和品牌营销实践中,一直存在轻‘实’重‘虚’的取向,导致出现轻视乃至偏离产品这一核心的‘空心化’现象”[11]。如何以产品为核心,根据品牌自身的独特性,规划出适宜的宣传推广方式,成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U+在发展过程中开辟出了独特的宣推模式,也造就了独特的客群构成。品牌于2012年通过知名家具展会与重要设计比赛初步打开市场,客群聚焦于专业设计师人群,并由这部分人群作为意见领袖推广至高净值人群和企业主体。同时,在各大城市开设沉浸式线下体验门店,在小范围内开展文化商业活动(图15),加深用户的感受与记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工作室与家具城并行的门店销售结构,以便从专业市场中更直接、便捷地获取客户。U+在宣推过程中并未采用大规模的广告投放,而是依据品牌客群的特点,借助互联网开展小规模的圈层营销,围绕用户构建品牌文化社群,以更加精准、紧密的方式传递品牌价值属性。



图15.依托体验门店开展文化商业活动(图片来源:U+品牌提供)

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U+形成了以设计为核心的品牌运作系统,不论是对供应链的把控还是市场的推广,都密切服务于产品,通过对设计全流程的把控将产品价值上升为品牌价值。





结 语



U+家具通过系统化的建构与对现代化的适应立足于当今中国市场,贯穿其中的,是品牌对用户体验的思考。U+将产品置于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思考家具、人、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完成了从单体的家具设计到当代人生活系统的搭建。对设计、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把控也促使品牌投入到了更加系统化的运作中。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U+能够适应当代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思考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能够适应当代人审美的偏移,以去符号化的手段重塑当代东方美学。现代化的生产与营销方式更是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真正打通了商业运作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用户体验贯穿了产品设计与品牌建构的全过程,使用体验、视觉体验、传播体验与价值体验的综合营造诠释了以人为本。U+家具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独特的、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U+家具:《关于我们》[EB/OL],网址:http://yojialife.com/about.aspx.2022-08-04.

[2] 胡珊、何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由现代中国家具企业的发展看设计创新》[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108-110,113页。

[3] 范伟:《空间语境下的家具形态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4] 行李:《沈宝宏:一个木匠的善意》[EB/OL],网址:https://www.douban.com/note/649121299/?_i=0372379AYuqt-A,2017-12-15/2022-08-13.

[5] 同[4]。

[6] 李理、刘畅、康俊峰、肖亚平:《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工业产品渐消面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5年第14期,第46-49页。

[7] 沈宝宏:《“中国基因”是U+的底色》[J],《设计》,2021年第18期,第48-53页。

[8] 陈雅男:《匠心·初心——访U+设计机构创办人沈宝宏》[J],《现代装饰》(家居),2016年第5期,第86-92页。

[9]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沈宝宏:U+家具的守正与出奇》[EB/OL],网址:https://ys.qust.edu.cn/info/1350/3943.htm,2019-01-14/2022-08-05.

[10] 沈宝宏:《家具和人是互相寻找的过程》[EB/OL],网易设计,网址:https://home.163.com/21/0105/13/FVJ3K9PG001081GJ.html,2021-01-05/2022-08-04.

[11] 蒋廉雄、冯睿、朱辉煌、周懿瑾:《利用产品塑造品牌:品牌的产品意义及其理论发展》[J],《管理世界》,2012年第5期,第88-108,188页。


来源:《装饰》2022年第9期
原文:《传统家具当代化的升维创新——以U+家具为例
作者:张明、张页、贾路思,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延伸阅读:

《装饰》2022年第9期介绍

寻找理想生活的最优解,家具能做什么?

以无印良品和宜家为标杆,这个家具品牌能吸引中国的年轻中产吗?

传承中的生活艺术 ——中国古典民间漆木家具收藏家马可乐先生访谈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装饰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