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

李辉 高校教育管理
2024-09-04

李辉(西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引用本文

李森,刘振天,陈时见,等.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1):1-23.



随着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与实现方式,以及高校内部科技创新体制与科技创新方法必然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过程,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在此战略背景下,明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已成为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把握科技创新“范式转换”,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层级与能级双跃升的前提保障。

一、目标定位:以国家重大需求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先后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双向支撑愈发受到重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席卷而至,世界科技强国纷纷重仓加码对重大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部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组建起较大范围的科技同盟,对我国发动“科技战”,力图主导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遏制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追赶步伐。相对应地,我国在量子通信、航空发动机、深空深海探测、智能制造和机器人、脑科学等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力图摆脱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从“嫦娥探月”“羲和号”“天眼”到“奋斗者潜海”、极深地下实验室,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九章”量子计算机,从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到碳化硅材料关键技术,从“‘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到首款新冠中和抗体药物上市,高等教育战线贡献卓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充分了解“国之所需”,加强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打造“国之重器”,争取攻克更多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因此,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定位就是以国家重大需求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推进高校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将创新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基于高校对标世界科技前沿的时代任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定位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引领。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方面能够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攻坚克难,为其提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高水平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国家重大需求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强调高校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即高校从问题导向出发,进一步深化对科技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认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高校在遵循学科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分类统筹、一流牵引、主干强身、交叉融合”的思路,通过跨学院、跨学科协同作战,形成新的科研领域和学科方向,夯实有组织科研的创新基础。

基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目标定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核心技术攻坚平台是瞄准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基点,能够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换言之,通过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构建国家主导,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衔接机制,前瞻谋划和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有助于统筹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等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创新布局,加速形成中国特色的重大科技创新模式。此外,我国还应建立长周期分类考核评估机制,通过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科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平台建设。

二、内在要求:以基础研究创新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有组织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更进一步展开创新探索,从源头上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落地生根。同样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也要求基础研究的高质量发展,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链式结构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将高校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正从模仿学习阶段向原始创新阶段进阶,呼吁更多颠覆式创新和有组织科研攻关,这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筑牢了基础。

立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生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是塑造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人才是第一资源,生源质量是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产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征程上,高校要明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战略使命,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主导权、自主人才选拔权,与中小学协同实施“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建立和完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立足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内源需求,加强基础研究是高校从研究到创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的基点,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高校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进程,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将助力国家、区域战略走上新台阶。同时,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高校声誉、办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社会服务工作逐渐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因此,我们要做好机构的顶层设计,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并组建一批高校联盟,将各个高校的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进行整合并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公开,开创互联互通、人人共享的资源服务新局面。

立足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内在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强国的前提保障。高等教育在提高基础研究内部支持认同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跨国合作,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力,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进一步而言,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结合,意味着高校要直面全球性挑战,布局新兴前沿领域,如牵头组织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世界各国大学、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对接。

三、组织体系:以新型举国体制勾勒多中心治理谱系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际环境不确定背景下我国着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性制度安排,通过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激励、约束各类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其价值导向,攻坚克难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有效突破引领性、原创性技术,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因此,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机制,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依循,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理念、价值和行动框架。

从理念创新视角出发,以新型举国体制勾勒多中心治理的组织体系是明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认知基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在于具有科学理念、多元主体、创新制度。高等教育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生命线,在支撑美好社会建设的长远规划与顶层设计的同时,科学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秉持生态化思维,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以高校集群为生产单位,实现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治理的协同创新。

从价值导向视角出发,以新型举国体制勾勒多中心治理的组织体系是践行新时代使命担当的行动方略。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其作为国之重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公共责任,尤其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撑这一神圣使命。在此背景下,高校坚守国家主义的价值立场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也唯有树立符合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价值目标,高校才能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狭隘的利益观,认识到服务社会、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从而在具体实践中推动跨界跨学科合作、搭建科研共同体。

从行动变革视角出发,以新型举国体制勾勒多中心治理的组织体系是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动力。一是政府作为多中心治理组织体系的主导,其领导性和统筹性是前提。在推进建设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和区域性创新高地,统筹各区域推进创新改革实验的过程中,政府助力“大学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多维合作关系的形成。二是高校作为多中心治理组织体系的直接主体,其自主性和战略性选择是基础。高校立足本校实际,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科学设置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企业作为多中心治理组织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科技性和创新性是支撑。企业通过创新自身的生态系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不断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使企业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四、保障机制:以自主知识体系重塑大学有组织科研

有组织科研本质上是一种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攻关“卡脖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旨在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教育强国建设。进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大变革时期,科学研究正从纯粹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研究转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有机结合的有组织科研,逐步彰显有组织创新和跨界合作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带动效应。为此,在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亟须建立起以自主知识体系为轴心的有组织科研新范式,将知识集群式创新与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活动统一起来,重塑大学的科研范式和知识体系。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现状,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自主知识体系重塑大学有组织科研是现实需求。瞄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我们要以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导向,动态跟踪知识生产模式转向的变革历程,疏解高校有组织科研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应从实践出发,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有深刻解释力、直击现实矛盾和问题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晶,更是鲜活饱满且富有生命力的智慧来源。为此,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重塑高校有组织科研,一方面,高校要着眼于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制度治理体系,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推动有组织科研协同发展。

基于高校高质量学科共建的具体实践,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以自主知识体系重塑大学有组织科研是根本保障。大学加强有组织科研是在更好发挥自由探索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高地建设,利用多渠道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科研团队组建难题。进一步而言,在抢抓科技创新范式转换主动权的道路上,科技创新与学科的发展耦合程度越高,创新范式的转换就越有可能实现。为此,我国一方面要强化组织创新,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实现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特色优势学科上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学科高峰”“学科高原”“研究高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教育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